• 为虎作伥:二战时期日本侵略军的仆从部队

  • 刘旭

        二战期间,日本为与英国、美国等国争夺亚太地区霸权,打着“大东亚共荣”的幌子,疯狂抢占广大东南亚等地区的丰富资源和战略基地,以图达到称霸亚洲乃至世界的目的。但是,日本国土面积小、人口数量有限,兵力捉襟见肘,为此,日本军部不得不在占领地扶持和使用一些当地武装,以作为自己的仆从军队……

    伪军: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痕

        伪军,是指由侵略者国家组织其占领地的民众或投降的敌方军队士兵所组成的军队,其成员一般为叛国失节者。在抗日战争期间,伪军主要指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华北治安军(俗称“皇协军”)、汪伪国民政府的“和平建国军”等。
        按照隶属,伪军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大头是伪“满洲国”军、汪伪政府军、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皇协军”等正规仆从军,表面上由日本扶持的各个伪政权掌握,以独立形态配合日军作战。第二类是各县城内的警备队以及各乡村的自卫团,由所在省县的地方伪政权组织管理,作战时直接归日军管辖;此外,还有一些隶属交通公司的铁路警务机关、隶属工厂的警备队等。
        抗战期间中国到底出了多少伪军?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到日本投降时,据《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受降报告》统计,除伪“满洲国”以外,所有驻华伪军的数量大约是118.6万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因为日本投降时逃亡和被改编的伪军大多没有被统计,尤其是被国民党政府改编后直接投入内战的伪军更不可能严格统计,故此伪军应逾210万,加上伪“满洲国”和伪蒙军队及其他零散部队,总数应在250万左右;第三种说法是,整个抗战期间,伪军主要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部队作战,抗日战争中被中共抗日武装歼灭的伪军如果能够统计出来,伪军的数量更会大大增加。
        这些伪军的结局如何呢?除被毙伤、逃跑及遣散的以外,很大一部分竟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国军”。
        据统计,至抗日战争结束时,汪伪军及伪华北政务委员会伪军,除略有逃散外,建制尚属完整,汪伪军计有15个军52个师共28.2万余人;华北伪军共13个集团(旅)共5.5万余人;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残余军队还有9个师的番号共1.4万余人。这些伪军被蒋介石照单全收,直接纳入国民党正规军编制,投入到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当中。当然,他们的结局也同蒋家王朝一样,大多于1949年彻底完蛋了。

    傀儡皇帝无权指挥的“御用”部队

        1932年,日本关东军扶植清朝废帝溥仪在长春就任了伪“满洲国”“临时执政”,这是近代列强入侵以来,在中国第一个以国家面目出现的汉奸政权。日本在推出伪“满洲国”的同时,为了树立其“独立国家”的形象,也为了镇压东北抗日武装,还建立了伪“满洲国”军队,总数约为20万人。
        但是,日本人始终对伪“满洲国”军队心存怀疑,所以,在其部队编制和武器配备上都大打折扣,伪“满洲国”军队一般以旅为最大单位,每个旅只编有2000多人,仅少数精锐如兴安骑兵师为师级作战单位。配发的武器主要以轻武器为主,并不配备重型武器,一个团的火力仅相当于日军一个大队。
        伪“满洲国”军队最多时达到20万人左右,溥仪虽然先为“执政”后为“大皇帝”,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傀儡,毫无军队的指挥调动权,一切需看日本关东军的脸色行事,就连身边的“禁卫军”都指挥不了。
        随着苏联军队于1945年8月横扫关东军,这支军队当即就以解散或被国共等方面收编而灰飞烟灭。
    伪蒙古军:迷失方向的大漠铁骑

        伪蒙古军,是日本扶持的以内蒙古旧王公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为首的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的武装力量。
        这支由日军一手装备起来的军队主要由三大块组成。第一块是李守信的第1军。李守信出身东北军,曾因在任东北军团长时亲手射杀蒙古族人民起义英雄嘎达梅林而步步高升,并早在1932年就投靠了日本人。他的这个军有4个师,每个师2000多人。该军全部使用日式装备,配有部分重机枪、火炮和大量作战马匹,具有一定战斗力。
        第二部分是德王兼任军长的第2军,也有4个师,但每个师仅有1000多人,这支部队以锡林郭勒盟骑兵为主。历史上的锡林郭勒盟骑兵本是一支劲旅,在晚清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曾由僧格林沁率领在南八里桥和敌军决战,当时3000名以锡林郭勒盟为主的察哈尔骑兵冒着英法联军的猛烈炮火前仆后继、策马冲锋,没有一个人后退逃走,最终仅有7人幸存。如果“僧王”知道若干年后他麾下蒙古铁骑的后代子孙竟沦为异族的走狗军队,恐怕要气得在棺材里直打挺。
        虽然德王的部队也是全部由日本提供装备和补给,甚至连军服都是日本制作的,但是毕竟都是七拼八凑、毫无精神支柱的乌合之众,没有多少战斗力。此外,由于德王手头武装太少,日本又从伪“满洲国”的“兴安省”借了6000人给他,这些部队中蒙古族人大约有3000多人,算是蒙古族部队,不过这些部队大多时候不听命于德王,而是受伪满兴安省的蒙古族军官指挥。
        由于蒙古人数量有限,伪蒙古军实在无法短时间扩大(而且多疑的日本人也不想让德王坐大),于是,日本人又把察哈尔的一支地方匪帮武装王英部拉了进去。这支部队总数有6000多人,编组成所谓的“西北蒙汉防共自治军”,后来又改名为“大汉义军”,这也是伪蒙古军的第三部分。
        经过费尽心机的网罗,日本控制的伪蒙古军总数最多时约有2.5万人左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虽然这支典型的杂牌部队在苏联红军打击下一击即溃,但却在蒋委员长的庇护下升格为“国军”,开到前线去跟人民军队作战,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日军中的台湾籍、朝鲜籍官兵,被历史扭曲的灵魂

        从严格意义上讲,日军中的台湾籍和朝鲜籍官兵不应被称为仆从部队,只能算作日本军队中的二流角色。
        侵华战争开始之初,当时生活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人和朝鲜人并没有服兵役的资格和义务,但这两地又确实蕴藏着巨大的兵力资源。因此,自1938年4月起,日本“朝鲜总督府”开始实施“朝鲜特别志愿兵制度”,招募朝鲜人以“军人”身份加入日军。
        由于始终对与大陆一脉相承的台湾人民的“忠诚度”没信心,日本开始只是征召台湾人充当不具备正式军人身份的军属与军夫(即为部队服务的翻译、随军护士等保障人员)。
        而后随着战局的扩大,大批台籍军属、军夫被招募到中国战场担任物资运输、占领区工农业建设等工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军兵源日渐枯竭,不得不于1942年开始在台湾实行志愿兵制度,征集台湾青年参加日本作战部队。当然,众多的随军军属、军夫更是被直接编入作战部队参战。
        据统计,二战期间,日本在台湾总计征发了约20万名台湾军人、军夫、军属等前往战场,其中有30304人死在战场之上,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灰。朝鲜籍日本兵总计则达到24万余人,其中有2万多人死亡。
        从部队派遣上看,朝鲜籍日本兵大多派往中国战场,主要在关东军中服役;而台湾人则主要参加留守部队和被派往东南亚作战。由此可见,日本军部的居心是非常明显的。(据《军事文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