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向稀土产品制造大国迈进

  •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9月23日发表了记者多部田俊辅题为“稀土预示世界经济变化”的文章。摘编如下:
        邓小平曾经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记者近日走访了稀土的主要产地——江西省赣州市,这里的情景已经与九年前因“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问题停止对口稀土出口的“稀土冲击”发生时完全不同。
        在赣州,主流开采方式是向蕴藏着丰富稀土矿藏的矿山注入电解质溶液进行提取。九年前,被砍伐的森林和因为药剂变为红褐色的山体触目惊心,但如今已是满眼绿色,还种植着柑橘。据当地居民说,因为环保的需要,这里已经被禁止开采。这背后潜藏着中国“保存资源”的战略。
        中国国内产量的下降正在通过缅甸和美国的矿山填补。在缅甸,中国企业带领中国工人进行稀土开采,也从事部分精加工作业。在美国,中国公司收购了当地一处破产的矿山并重新进行开采,将大量矿石运回中国。
        中国的稀土开采量占到全球的七成,同时也是收购稀土开采权益和进口稀土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进口的稀土总量激增到2017年的近3倍。中国的触角甚至已经战略性地伸向了精炼、加工、高性能磁铁制造等供应链下游环节。
        另一方面,日本在经历稀土冲击后减少了从中国的进口,但一些熟悉危机管理的专家总结说:“日本企业为了确保原材料供给,不过是将工厂搬到了中国,对中国的依赖并没有变。”有中国企业负责人指出:“中国不仅仅是稀土资源大国,而且正在迈向稀土产品制造大国。”
        美国缺少精炼和加工技术,在向中国出口稀土矿石的同时,还要依赖从中国进口大部分加工产品。特朗普政府也没有将稀土列入关税制裁清单。中国7月的稀土制品对美出口同比增加超过两成,今年前七个月从美国进口的矿石更是同比增长近八成。
        除了用于制造全球需求量不断上升的新能源车和医疗器械外,无人机、导弹等武器制造也少不了要用到稀土。对于在全球多地面临纷争的美国来说,稀土是高科技产业的心脏。从中国的磁铁材料出口目的地看,美国、日本和德国占据前三名。
        曾经在九年前的稀土冲击中作壁上观的美国已开始采取行动。已有美国企业宣布与澳大利亚企业合作在美建设稀土精炼工厂。此外,美国还在积极确保高性能磁铁技术。
        在美中对立的背景下,一些日本企业内部出现了乐见与中国构建蜜月关系的呼声,但缺乏长期战略将无法在新时代笑到最后。(据《参考消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