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剑
近来,一部名为《美国工厂》的纪录片上映,触动了中美两国观众的神经。在这部片子里,来自“世界工厂”中国的企业家曹德旺,到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投资建厂,拯救当地的倒闭工厂,在度过“蜜月期”后,面对的却是一个“分裂”的世界。这部纪录片顶着“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投资”的名号,吸引了大量关注、评论。
曹德旺是在集体唱衰制造业的时候,前往美国建厂。这在当时引发国内民众激烈而又略显割裂的讨论。有人认为他是民族英雄,向美国输出中国价值;也有人质疑他转移资产,要“跑路”到美国。
“你相信我跑吗?”福耀集团主席曹德旺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反问道,他认为关于资金逃跑的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有些人“居心不良,对现实不满”。
代顿人的“救世主”
与国内的激烈争议不同,曹德旺初到美国投资建厂的时候,受到了代顿市官方和民众的赞赏,在某种程度上,他被当地人视为“拯救者”,带来了工作机会。
曹德旺的福耀玻璃美国公司是由通用汽车代顿废置厂房改建的。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先后爆发,导致美国GDP下降约8%,大排量的美系车开始被一些美国人放弃,相对节油的日系车受到欢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车企陆续在美国建厂,与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直接竞争。美国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空间被日益挤压,效益越来越差。
200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在这之前的一年,位于俄亥俄州代顿市莫瑞恩区的通用汽车工厂已经倒闭。
代顿曾经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工业城市,通用汽车工厂为数千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在通用汽车代顿工厂,工人可以获得良好的收入、福利,并因此摆脱贫困出身,跻身中产阶层,实现他们心目中的“美国梦”。他们能够买得起属于自己的房子,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正如在底特律、匹兹堡、米德尔敦的那些蓝领工人。所以,通用汽车工厂的破产倒闭,对代顿人而言是灾难性的。当地政府损失了近一半的税收收入,四千多人一夜之间失业,很多人之后花费了四五年时间寻找下一份工作。汽车工业的崩塌,让这座城市一片死寂,犯罪滋生。
随着本土制造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衰退,美国中西部“老工业基地”逐渐没落,被称为“铁锈地带”。大量工业城市失去活力,工厂倒闭,工作机会萎缩。原来处于中产阶层的白人工人家庭,不得不逃离,无处可去的人,则日益贫民化,阶层不断固化。
2016年,来自俄亥俄州的工厂子弟J·D·万斯写了一本关于这些贫民的书,叫作《乡下人的悲歌》,在美国大受欢迎。同一年,特朗普上台也得益于这些美国穷人的支持,因为他声称要复兴美国制造业。
影人史蒂文·博格纳尔和朱莉娅·赖克特,在2008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叫作《最后一辆车:通用王国的破产》,记录了通用汽车代顿工厂的倒闭,以及它对当地人命运的改变。当地政府则开始想办法寻找外来投资者,希望找到“救世主”,修补当地民众在社会、经济甚至精神层面受到的创伤。
曹德旺似乎就是代顿市政府要找的人。2013年开始,他先后考察了阿拉巴马、肯塔基、俄亥俄和密歇根等地,最终决定购买位于莫瑞恩区的这座通用汽车旧厂房。他准备把这座已经废弃多年的厂房,改造成福耀玻璃在美国的第一家工厂。
2014年,曹德旺收购通用汽车旧厂房,开始在这里建造一座“全球最大的单体汽车玻璃工厂”。福耀集团为此花费了约6亿美元。美国当地政府给予了福耀税收与补贴政策,甚至把工厂前一条道路改名为“福耀大道”。
“美国本土减税,我们的美国工厂会得到一些税收优惠,我给工人加工资的压力减小,成本少了,但是,对我们出口到美国的玻璃,就没有利,两边对抵了。”曹德旺向记者介绍。
建新工厂的消息传到代顿,当地人兴奋起来,因为工作机会重新回到了这座城市。
为什么建美国工厂
曹德旺在美国投资建厂的消息传回中国,被一些媒体渲染之后,变成了“曹德旺逃跑了”。1946年出生的曹德旺是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他执掌的福耀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商,目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除了人力,什么都比美国贵。”曹德旺这番关于中美工厂成本的言论,就像一个导火索,让国内舆论炸锅了。尽管他多次反驳“逃跑论”,但依然有人坚信,他将把资金转向国外。
2016年,关于曹德旺的谣传与抨击声音此起彼伏。在此之前,这名企业家一直是“中国首善”,捐资超过百亿。对他来说,最为津津乐道的事情,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觉察到市场即将异动的征兆,提前做出调整,关闭了几间尚处盈利的工厂,最终平静渡过危机。
“你相信我跑吗?”曹德旺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当然,有个别人,浑水摸鱼,转移资产。但我一辈子只做一家公司——中国注册的福耀玻璃。所有海外的9个公司,都是福耀集团的子公司。现在是我控股,我一辈子的心血都在这里。我真要跑的话,会把手上所有福耀的股份全卖掉,钱全拿走。我钱不拿走,跑哪里去?我有那么傻吗?”
“美国通用来中国,宝马、奔驰做大了,可以到中国来投资,为什么我们中国的企业做大了不能出去投资呢?”他认为,企业做大后,在海外投资,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由此联想到“逃跑”,“很无聊。”
曹德旺的海外投资,始于1995年。在此之前两年,随着福耀玻璃在汽车玻璃行业收入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成为曹德旺的竞争者。
“我们做了这个产品以后,大家觉得我很好赚钱,都来做,一下子冒出了一百多家,竞争就非常激烈了。然后,又碰到国家调控。”他认为走向海外,是解决企业发展困境的一种尝试,也是汽车玻璃行业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曹德旺介绍,福耀玻璃到美国投资建厂,是应客户要求。汽车玻璃因为是易碎品,长途运输成本高,大多数生产商都会在汽车制造商生产基地就近建厂。
在美国工厂之前,福耀集团2012年在俄罗斯建立了一家工厂,为了方便给客户大众集团俄罗斯工厂供货。这一年,曹德旺和通用汽车公司签订供货合同,通用在合同中要求,希望他在2016年12月前,在美国建立一家工厂,以保障在美国的供货,届时福耀将会是通用最大的玻璃供应商。
“海外工厂都是客户让我过去投资的,福耀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厂,汽车厂建在哪里,我就必须在哪里投资建厂。”曹德旺说。
在一些国内观察者看来,中国在经历了数十年引入外国工厂的历史后,终于翻到了另一页,开始走进美国,建立工厂,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工厂文化的冲突
纪录片《美国工厂》8月上映之后,引发激烈讨论。在影片一开始,美国工人对曹德旺和福耀满怀感激。一名通用前员工自从工厂倒闭之后,找了四年工作,一无所获;另一名员工因为失业,只能寄人篱下,睡着别人的地下室和床。他们认为中国人新建的工厂,提供了工作,挽救了自己糟糕的生活。尽管福耀提供的12美元的时薪低于过去通用给的29美元。
下属在给曹德旺布置美国办公室时问他,挂中国画还是美国画。“两幅都挂美国的,不要刺激他们,要入乡随俗。”曹德旺指示。
曹德旺的工厂为当地提供了约2000个就业岗位。但是,随着工作进入轨道,矛盾日渐显现。一些中国员工不满美国工人工作效率低,一些美国人则对工厂的安全环境和管理文化有看法。
部分美国工厂管理层从福耀中国总部参观回到代顿之后,尝试把中国工厂的军事化班组管理方式带到美国,但几乎没人响应他。中国管理者希望美国工人像中国工人一样忠诚,习惯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
但部分已经习惯了过去通用工厂高福利、高自由度的工人,不能接受中国式的工厂文化,开始筹划组建工会,争取利益。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队伍,经常出现在工厂内外,游说其他工人同意在福耀工厂建工会。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在海外投资、修建工厂,不可避免会遇到工会问题。吉利收购沃尔沃时的谈判负责人沈晖曾向记者介绍,谈判中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和工会交涉。
不过,并不是所有美国员工都在意工会。年轻的工人害怕失去工作,大多选择支持福耀工厂。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更重要。同时,美国工会日益腐败的现象,也让一些工人望而却步。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2013年美国工会有1450万名会员,工会组织率为10.8%,而在1983年,这组数据分别为1770万和20.1%。
2017年,美国劳资委就福耀是否设立工会举行投票,美国工人444票支持,868票反对。多数工人最终站在了曹德旺这边。
2018年,福耀美国工厂已经开始盈利。(据《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