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县“两会”因疫制宜

  • ⊙作者 张笛扬           

        5月12日,四川和云南的省级两会全部闭幕。至此,因疫情而推延三个月之后,31个省份的省级两会均已落幕。此前,全国大多数省份的2020年省级两会已在春节前落幕,但因为疫情影响,四川省和云南省在1月底分别宣布,两地原定于2月初举行的两会推迟。
        当了五年政协委员,四年人大代表。詹海霞在2020年目睹了9年来会期最短的温州“两会”。
        2012年,詹海霞成为温州市政协的一名委员。任期届满后,她又在2017年当选市人大代表。过去每年人代会的会期都是4到5天,但2020年只有3天。
        “一度以为今年可能就不开了。”詹海霞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温州人代会的开幕日期从2月11日拖到了4月22日。
        3月下旬开始,随着疫情形势趋稳,地方“两会”陆续启幕。曾是浙江疫情最严重的城市,温州对会议期间的防控提出了这些要求:会场空出一半座位,空位贴上“请勿入座”的字条,所有代表、委员隔位就坐,保持间距,会议期间不准“交头接耳”,与他人交流须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阴霾尚未散尽,2020年的地方“两会”注定与往年不同。
    “一门心思开会”
        接到开会通知时,温州市政协委员詹海霞感到有点意外,当时离开幕日只剩下一周时间。
        “往年至少提前半个月通知。”詹海霞说,那样能多做一些准备,那几天也不会安排其它工作,只提前一周,让她觉得“刚通知完就开会了”。
        4月21日,詹海霞在驻地报到时,会务组要求她出示健康码,并接受红外体温检测。会议资料袋由工作人员直接送进房间,里面除了相关文件材料,还有10只口罩、1个体温计和酒精棉片等防护用品。和其他代表一样,詹海霞在开会的大部分时间都戴了口罩,不过按照会务组的安排,在主席台第一排就坐的人员可以不戴。
        疫中开会,代表、委员的“吃”有了不小变化,温州在“两会”期间取消了集中就餐,工作人员定时将餐食送到每位代表、委员的房间。詹海霞介绍,每顿饭都是“两荤两素一汤”。据悉,在其他一些地方,虽没有要求送餐到房,但都采用了分时分批就餐或分桌单独就餐的做法。
        会务组还要求,会议期间,代表、委员必须在酒店集中住宿,家住市区内的也不例外。“不请假就出不了酒店的门。”詹海霞觉得这是2020年温州“两会”最大的不同之处。“今年开会就是两点一线。”詹海霞说,这无意中也带来了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就一门心思地开会,发的文件都反复地看。”
    换场地、减人数
        “因疫制宜”,青海和内蒙古的一些市县在3月下旬率先召开了“两会”。作为青海省省会,西宁“反其道而行之”,提倡代表、委员们在会议期间摘掉口罩,“底气”在于更换了会议场地。
        西宁“两会”的会场往年基本固定在青海省会议中心,考虑到疫情,2020年,西宁将会场改在12公里之外、位于郊区的青海国际会展中心。高达15米的会展中心,面积达13630平方米,“空间大、空气流通性好”。
        青海省内的西宁、玉树、海西,都在3月份召开了当地的“两会”。4月8日,海东市进入“两会”时间,海东市委宣传部网络舆情信息中心主任哈粮德说,召开两会的前提,是当地疫情已实现了一个多月的“零增长”。
        各地两会期间,不仅健康状况异常的服务人员不能上会,代表委员也一样。
        很多地方都提前对参会人员的健康状况、接触史、旅居史做了排查。排除了有潜在感染风险的代表和委员,不少地方2020年的“两会”也不再邀请列席人员,从而达到压缩与会人数的目的。浙江丽水有列席政协会议的港澳台侨代表人员一百多名,因身在境外,这次都不能到现场参会。
    “大集聚改小集聚”
        为了减少聚集、降低感染风险,一些地方采取了“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通过视频召开“两会”。
        榆林是陕西最先召开2020年“两会”的地级市,人代会就设置了三个分会场,供列席人员或政协委员旁听人大全体会议时使用。
        相比之下,山西各地的分会场要多得多,代表委员也分散得更彻底。临汾市“两会”的分会场共计45个,其中人代会的分会场有22个,政协全体会议设了23个分会场。分会场如此众多,是因为临汾将分会场设到了每个县区,来自县区的代表委员直接就地参会,不再全市集中。
        各地市召开“两会”前,山西省专门安排临汾下辖的汾西县作为“全省两会试点县”。汾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贾云钢说,该县是疫情发生后山西第一个召开“两会”的县。
        3月18日、19日,汾西县政协和人大全体会议相继召开,在各乡镇街道都设立了分会场,均以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这一做法之后被推广到山西各市、县,晋中将之称作“大集聚改为小集聚”。
    “压力大”
        经济复苏是各地“两会”期间讨论的重点话题,多地都下调了增长目标,领导直言“压力大”。
        “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追回来、赶回来、抢回来的任务异常紧迫艰巨。”上任四个月的内蒙古乌海市长唐毅就在会上说了这样的话。乌海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9.5%,增速居内蒙古首位,但2020年的预期增速已大幅下调为“6.5%左右”。至于地方财政收入,预期就更加保守,陕西榆林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4.1%,2020年的目标仅为“实现正增长”。
        给各地带来压力的疫情,暴露了疾控系统的短板。
        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不少相关的提案或建议。政府对此也给出了回应,四川达州和浙江温州,都提出用3年时间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更多的市、县,则围绕防控体制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内蒙古通辽打算申建蒙东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基地,青海西宁强调了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陕西榆林表示要高度重视社会福利机构、戒毒所等场所的疫情防控“无盲区、无死角”。
        改革疾控体系,不经意间成了不同市、县“两会”期间的共同话题。(据《老年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