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战五捷: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指挥的“经济仗”

  •     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立,上海的不法资本家就开始向新生的人民政权发起经济挑战,而共产党同上海资本家打这场经济仗,是陈云指挥的,他在上海灵活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同资本家进行经济斗争,终于打胜了这场开国经济仗。
        对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这场较量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银元之战

        上海一解放,陈云就决定,多发行一些人民币,使用在上海方面,通过购买上海方面的物资,使人民币进入上海,最终成为上海的权威货币。
        与此相配合,中央命令上海军管会在上海发布命令:从上海解放之日起,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为了照顾人民的困难,准许金元券在上海市面上暂时流通。同时,陈云领导组建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就是用人民币兑换金元券,比例是1∶10万。陈云原来设想,通过用人民币兑换金元券,人民币很快就会占领上海。
        但上海的资本家耍了一个花招:先不动声色,让人民币兑换金元券,等人民币兑掉了金元券后,再用黄金、白银、美元打击人民币,使人民币也走金元券的路,变成一堆废纸。当人民币基本兑换掉金元券后,上海资本家采取了两招:一招是利用银元倒换人民币,他们掌握大量银元,任意提高价格,进行投机,一块银元一转手,即可获得人民币160多元,使人民币和银元之间的比价一涨再涨,造成人民币贬值。另一招是在上海造成只用银元交易的形势。
        陈云一开始想用抛售银元的办法,稳住市场。他调来10万银元抛出去,但很快就被投机分子吃了进去,不但没有稳住市场,反而亏了10万银元。
        经历此事后,陈云冷静地分析了上海金融形势,资本家操纵银元和我们打经济仗,主要大本营在上海汉口路422号证券大楼的证券交易所。6月10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军警,包围了上海市证券大楼,把预先已经确定需要扣押的238人押至法院审讯。
        陈云运用政治的和经济的两手,很快就把上海资本家掀起的银元风波平息了下去,打胜了同资本家的银元之战。
    粮食之战

        银元之战之后,共产党与资本家的较量转入粮食市场。
        上海解放后,由于上海此前长期被围困,粮食十分短缺。资本家们利用手中的经济实力,操纵粮食市场,囤积居奇,试图通过掌握粮食,来牵住共产党的鼻子。在他们的操纵下,1949年夏季,上海的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已经超过一般商品的一倍到两倍以上。粮食价格的上涨,不仅影响了工业生产的成本,影响到其他商品的价格,也使人心浮动。
        陈云意识到,同上海资本家打一场粮食仗已经势在必行,而且我们一定要打胜,才能在上海站住脚,并恢复上海的经济。陈云说,“我们不要悲观,我经过计算,上海每天有300万斤粮食就够了,这个我们能够解决。”接下来,陈云组织政府人员从各产粮地区配售大米,每月配售3000万斤,每天100万斤,同时,通过规范、整顿市场,使上海每天能自由上市大米80万斤,上海也有一部分人吃面,上市面粉可抵80万斤大米,上海市民在战乱时期都存有应变粮,这些也可以补充粮食缺口,上海周边地区是产粮地区,7月底江苏的早稻就熟了,而且价格比上海低,陈云立即组织人员收购江苏的大米,运到上海,供应市场。为了万无一失,陈云还从东北、华中调来1亿多斤粮食,然后,在九十两个月每月供应市场6000万斤。一开始,上海的资本家见政府运来粮食,便组织高价收购,企图把共产党调来的粮食也控制在手里,但当上海资本家手中囤积大批粮食时,才发现,共产党组织的粮食供应源源不断,并且用平价销售,他们高价收购的粮食,卖不出去。
        为了使资本家永远不能操纵上海的粮食市场,陈云组织干部,到江苏、浙江等产粮地区,与那里订立了长期的粮食交易协定,保证由这些地区长期、平稳地供应上海粮食,这样,资本家就被彻底挤出了粮食市场。
    棉花之战

        上海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是纺织业发达的城市,纺织工业在上海工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上海解放后,恢复生产所面临的一个大任务,就是恢复纺织业生产。上海资本家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为了自己牟取更大利益,更为了把共产党挤走,便把棉花控制起来。他们的打算是,控制了棉花,上海的纺织工厂就开不了工,上海就不能恢复生产,共产党就会去求他们,他们就能借此来左右共产党的政府了。
        陈云识破了上海资本家的阴谋。他在组织恢复生产中,首先就抓住了棉花这一关键环节。人民政府手中掌握的棉花一时没有那么多,陈云就指示,先让上海三分之二的大纺织厂开工,优先供应这些工厂棉花。接着,他组织人员从各方面收购棉花,从中纺收购23万担,从香港收购一些,从上海贸易处收购一些,再从华东、华北、西北买进一些,很快就集中了79.6万担棉花,完全满足了上海各纺织工厂的原料之需。在从各方面收购棉花的同时,陈云预先把收购新棉的计划安排下去,11月底就把新棉拿到手了,接着,又从华北、华中、西北、华东订购了480万担棉花。这样,共产党手中就基本掌握了棉花市场,保证供应各纺织厂生产的原料。资本家一看共产党已经掌握了棉花供应,害怕亏本,只好把手中掌握的棉花低价售出。在棉花之战中,资本家们又败下阵来,还吃了大亏。
    运输之战

        上海解放后,资本家利用受到战争破坏的铁路一时修不好,运输效率差,而上海市对商品和各种物资的需求量大的特殊情况,操纵私人运输渠道,借此操纵上海的商品市场,给人民政府出难题。陈云认识到,共产党要在上海站住脚,就必须迅速解决运输问题,而且,共产党只要把铁路运输搞好,就把运输问题基本解决了,因此,他一到上海就指示抓紧修复铁路,华东财委要把铁路运输作为大事,组织专门机构管理,增加列车通过的数量。蚌埠至浦口一段,要争取开16~18对列车。他强调,必须解决行车速度慢,调度不灵的问题。他还具体提出,要增加错车点,放长支线,增加通讯设备,加快装车卸车速度,使列车停留的时间尽量缩短。为了修复铁路,政府要舍得大量投资。同时,他还指示,对主要公路运输线路也要全力修复,政府组织的公路运输,不光是搞汽车运输,也搞马车,甚至骡车、驴车运输,总之,要千方百计保证上海的物资需要。
        陈云亲自抓运输问题,使通往上海的铁路很快就全部修复,而且运输效率达到了很高水平,公路运输也很快发展起来,补充了铁路运输的不足。上海的物资供应、商品流通问题全部解决了,资本家所掌握的私人运输渠道也被挤垮了,资本家们也不得不依靠人民政府掌握的运输部门来做生意。他们不但在运输之战中败下阵来,而且只能听从人民政府的指令行事。
    抑制通货膨胀之战

        上海刚解放时,由于军队的进驻,加上对旧政府人员要包下来,新成立的政府机构,又有大批新的工作人员,工厂复工后,上海的职工数量也增加了。各方面需求过大,使上海的物价很快上升。资本家利用这一点,操纵物价,使上海很快就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局面。
        资本家要利用通货膨胀搞垮我们,我们同资本家打一场搞通货膨胀和抑制通货膨胀的拉锯战,已经势在必行。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尽快稳定人民币,稳住物价。
        陈云决定,采取这样几个办法:
        一是发行公债。发行公债,可以回笼货币、制止通货膨胀,筹集资金,发展生产。为了防止发行公债后出现问题,陈云预先采取了调剂通货,调剂发行公债的数量,调剂黄金、美钞收进的数量等措施,陈云的意见得到了中央的同意。虽然后来发行公债推迟到了1950年1月,但其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作用,待公债发行时,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增加税收。上海刚解放时,我们的干部中有一种认识:国民党时期税收多,我们就不要搞那么多税收了。陈云却不这样认为,他指出,税收是任何一个政权所必须实行的,只是我们要限定在一定范围,使人民承担得起,同时税收也要用之于人民。这样,人民会拥护税收,我们增加了收入,就有经济力量来抑制通货膨胀了。为了加强税收工作,陈云要求,每个县在配备领导干部时要配备一个能力很强的干部当税务局长。陈云这个意见报到中央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坚决支持他。经过一番工作,上海的税收很快就大幅度增加,有力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三是实行内部贸易自由。在陈云领导下,上海与周围各地区打破了区域之间的封锁,农民的粮食可以在这些地区之间自由贸易。这样,农民的粮食能够卖到最高价,城市里的粮价也降低了,工业生产的成本降了下来,工业产品的价格也降了。
        此外,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陈云还提出了开展国内汇兑、建立统一发行库、统一管理税目税率和食盐外销、重要物资由中财委统一调拨等措施。这些措施,都有力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不久,上海的通货膨胀问题基本解决,资本家们想利用通货膨胀搞垮新生的人民政权的企图没有得逞。(据《老年生活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