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 旧闻
1955年苏联军队撤离旅顺口基地
-
⊙作者 丁金栋
旅顺口是举世闻名的天然良港,隐蔽险要,终年不冻。旅顺口与庙岛列岛及山东半岛蓬莱岛共扼渤海海峡咽喉,构成北京和渤海海岸的天然屏障,是重要的军港和海军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旅顺口成为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直到1955年,旅(顺)大(连)地区才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
日本投降后,苏联长期使用旅顺口基地清政府于1880年建造旅顺口港,费时10年,耗资430多万两白银。1895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沙皇俄国乘人之危,借口保护中国,于1897年11月强占旅顺、大连,并于次年3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1905年,沙俄在日俄战争中败北,旅顺基地转为日本人占有,不久以后,整个东北都陷入了日本的魔爪。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美国希望苏联参与太平洋战争,斯大林以恢复沙俄时期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为条件,答应出兵远东对日作战。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之后,美苏联手,一暗一明,一软一硬,劝逼中国接受苏联的条件。8月9日,苏联百万大军进入中国东北。8月14日,国民政府代表迫于压力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上签了字,基本答应了苏联提出的出兵条件。日本投降后,8月22日,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副司令伊凡诺夫中将率领250名空降兵在旅顺口土城子机场着陆,日军驻旅顺守备司令官小林海军中将向苏军投降。至8月末,苏军进驻旅大地区的兵力1万余人。9月28日,苏联太平洋舰队开进了旅顺口军港。旅顺口海军基地名为中苏共用,实为苏联独占,大连市的主权虽属中国,但苏军当局既不允许国民党军队从海上登陆,也拒绝国民党政府设立航空站空运部队接防。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旅大地区成为一块受苏联保护、由共产党领导的特殊解放区。但这一时期,其主权掌握在苏联手中,特别是旅顺口基地,是中国人无法问津的“特区”。直到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成功的时候,旅大问题才摆在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中。1949年初,苏共中央主席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关于旅顺口海军基地的处理意见,斯大林表示由于形势的改变,苏联政府已经决定,一旦同日本签订合约,而且美军也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但如果中共认为苏联军队立即撤出旅顺地区为宜,那么苏联准备满足这一愿望。当时,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正逐鹿东北,而我军又没有海军,自然无法接纳斯大林的“好意”。1949年末至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其目的主要是废除1945年条约,重新签订《中苏同盟条约》,斯大林最初反对“改变原有中苏条约的合法性”,苏联租用旅顺口30年在形式上不能改变,但可以发表一个声明表示苏联同意从那里撤军。后来,在毛泽东的强硬态度面前,斯大林不得不同意签订新条约,根据新的协定,苏联政府解除了对旅大地区的军事管制,并将行政权力移交旅大地区政府,同时还将苏军代管或租用的在大连的财产、苏联经济机构从日本所有者中获得的财产、全部房产无偿移交给中国。新的中苏条约签订后,根据双方协定,为磋商和处理旅大地区防务的管理及其他移交问题,成立了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由中苏双方各派一个代表团组成。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远东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基于这一国际形势变化,旅顺口回归的脚步放慢。朱德总司令首提苏联归还旅顺口旅顺口军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里历来是战事多发之地,素有“京津门户”之称,自1840年至1945年的105年历史长河中,各帝国主义国家先后8次从渤海海峡攻占京津,其中6次首先占领旅顺口军港后大举向京津发起攻击。1954年3月26日上午,朱德总司令同中央军委委员刘伯承,在苏联第三十九集团军最高指挥官什维佐夫上将和旅顺口海军基地司令古德利切等一些高级将领陪同下,参观了旅顺口军港,视察了电岩炮台等一些重要的军事设施,在军舰上接见了苏军水兵,并与他们亲切地交谈。下午,朱德与刘伯承在苏军一些将领陪同下,登上了旅顺口最高点白云山,俯瞰了旅顺口军港全貌。与其说这是一次对旅顺口苏军的参观和慰问,不如说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战略勘察。朱老总站在高高的白云山上,对旅顺口军港进行了战略筹谋,并为收回旅顺口军港作了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准备。回到北京后,在国庆节前,朱德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及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一起运筹帷幄,酝酿将苏联驻守的旅大要塞及旅顺口军港全部无条件地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继承人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当时在苏共领导核心中最不起眼的赫鲁晓夫特别需要得到中共的支持和帮助。1954年9月底,赫鲁晓夫带着“丰厚的礼物”,率团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周年庆典。10月2日、中苏双方首脑举行会谈,赫鲁晓夫提出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10月12日,中苏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根据地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支配的协议》。针对中苏两国在旅大防务移交及武器装备处理问题上的分歧,周恩来提出,中国希望苏军撤退时,将基地的设备留下,而且把炮兵、坦克武器也留下,还将机场、营房、仓库、医院、军工厂等不动产无偿移交。赫鲁晓夫表示,所有的设备都可以无偿留给中方,苏联也同意把重武器留下,但要付钱。周恩来坚持无偿得到这些武器。赫鲁晓夫却没有让步。于是,周恩来没有再坚持我方的意见,在当时经济困难的条件下,我国政府拿出大约8亿卢布付给了苏联。中苏两国发表的公报确定:苏联军队的撤退于1955年5月31日前完成。中苏两国军队防务交接1955年1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奉中央军委命令,从朝鲜东海岸回国,接管苏军在旅大地区的防务。这次旅大要塞防务交接,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央军委作了具体部署。为顺利实施中苏双方防务交接工作,中苏双方组成了联合军事委员会,中方派出以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总政副主任甘泗淇、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华等负责组织交接工作。1月19日,苏军驻旅大地区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员什维佐夫上将为首的苏方代表举行了会议,中方建立了与苏军相对应的兵团、海军、空军、政工、后勤等五个分会。参加接防的第三兵团机关和各军兵种部队于1955年2月上旬陆续进至接防地区,全面展开了接防工作,参加接防的部队有海军旅顺基地、空军第三军等不同军兵种。经中苏两军友好协商,交接工作紧张而有序进行。为提高接防部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苏军的协助下,组织对口见习,开办了数百个训练班,我军两万余兵力参加了培训,为接收技术装备打下了良好基础。3月,中苏两军开始进行防区及装备交接,我方有偿接收了苏军移交的各种火炮1198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57辆、各种飞机328架、各种舰艇58艘、水鱼雷机78架、炮弹炸弹400万发、汽车1684辆、雷达35部。机场、营房、仓库、医院、军工厂等不动产,苏军进行了无偿移交。防务和装备交接工作基本完成后,1955年4月15日,以邓华为首的中方代表团和以什维佐夫为首的苏方代表团在大连隆重召开了辽东半岛防务交接签字仪式。自16日零时起,防务全部交由中方负责。至此,旅大驻军陆海空三军圆满完成了接防任务。5月25日至27日,苏联驻军指挥机关及陆海空12万人分批撤离。5月25日,旅大市10万军民在斯大林广场欢送苏军光荣回国,次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宋庆龄、彭德怀、贺龙等到大连火车站隆重举行了欢送仪式。从此,旅大地区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一直由外国人统治和管辖的历史。(据《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