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的官场逆袭

  • ■ 周增光

        奕劻宦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靠宗亲身份由荫庇而入仕,经历清末数次政治风波,上演了一出由罪宗之后成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的逆袭大剧。观其一生宦迹,虽屡遭弹劾,然未有被罢黜之时,俨然清末政坛的“不倒翁”。

    扶摇直上的仕途

        奕劻是乾隆第十七子永磷之孙,其生父为第一代庆亲王永磷第六子绵性。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泳磷死后,由其第三子绵憨承袭爵位,降等为庆郡王。道光十六年(1836年)无嗣的绵憨死后,道光帝下令将乾隆帝第八子永璇之孙奕彩过继给绵憨为嗣,承袭庆郡王衔。奕彩后被夺爵,永磷所遗爵位遂交由其第五子绵悌承袭。奕劻生父绵性,在奕彩被宗人府议处时,为谋求承袭爵位,不惜贿赂相关官员,事发后被遣戍盛京。
        作为罪人之子,奕劻本来袭爵无望,但承袭爵位的绵悌也无嗣,于是,道光帝降旨,将奕劻过继给无嗣的绵悌,承袭永磷所遗爵位。至此,永磷的亲王爵位已3次传袭,加之袭爵者不断因事被罚,奕劻降袭到的只是辅国将军。(注:大清皇室的爵位,由高到低分为十二个等级: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不过,在奕劻的小心经营下,其爵位有增无减,最后晋封为世袭罔替的亲王,即俗称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不降级。
        清朝宗室王公照例6岁入学,18岁出学,出学即须当差,由皇帝赏给差使。近支多为“乾清门行走”;有爵者为“御前行走”。年长些的宗室,则管理旗下事务;资格老或优秀的,则可当“御前大臣”。
        奕劻18岁时,靠其宗室的身份进入皇宫为散秩大臣。此后,他又任内大臣、御前大臣等职,负责随扈皇帝、参与各种皇室祭祀、守护皇陵、办理皇室的婚丧嫁娶等事。从22岁起,他还历任镶黄旗汉军副都统、镶红旗汉军都统、正蓝旗满洲都统等武职。
        奕劻在晚清政坛上崛起的突出标志是甲中年(1884年)以郡王衔贝勒之身份管理总理衙门。当年,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沂政争,慈禧将恭亲王的差使统统免去后,需要更换一个易为掌控的亲信去替代恭亲王,慈禧看中了奕劻。当时,奕劻的爵位仅为郡王衔贝勒,历任职务也只是内大臣、都统、御前大臣等。
        甲申以后,奕劻的权势,被时人称为“以疏属承嗣(意为非皇室近亲)而骤奉亲王,近代罕见”:权在枢密之上,身为御前大臣,又权跨海军、总理两衙门。如此权势,在奕劻精心经营之下,并未盛极而衰,反而随着庚子事变而水涨船高。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东南督抚、受命参与和议的全权大臣李鸿章、留京诸臣与总税务司赫德,都想让庆亲王奕劻留守京城,与列强议和。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慈禧遂下令命奕劻回京议和。奕劻回京后也办了些实事:试图恢复北京秩序、拜访各国使节、与总税务司赫德及留京诸臣商议如何进行和议等。最后会同李鸿章与列强订立《辛丑条约》,使清廷得到短暂的安定。
        奕劻的这段履历,是其仕途稳健的关键;清末,奕劻屡遭弹劾,慈禧也知道他的贪渎之状,但念及其庚子年的“功劳”,从未降罪,反而不断得到皇室的嘉奖。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溥仪“入承大统”,在封庆亲王奕劻“亲王世袭罔替”之时,举其功劳,说他“庚子以来,顾全大局,殚心辅弼,力任其难,厥功甚伟”。
    为官之术

        在论及奕劻于清末政坛数十年晋升不断时,论者往往认为他能够升迁,纯粹是靠讨好逢迎慈禧。
        奕劻的确善于逢迎讨好慈禧。 1904年,慈禧70整寿。本来因日俄战争,东北沦为战场,慈禧下旨不受徽号,并禁绝诸臣贡献。奕劻为讨慈禧欢心,倡导官员们报效二成俸廉,而后电音络绎,遍告各行省。慈禧晚年爱打麻将,奕劻便派女儿入宫陪慈禧打麻将,并故意输给慈禧,空手而归。
        逢迎慈禧固然是奕劻升迁不断的为官之术之一,但却并非唯一因素。奕劻前期所办事情虽然琐屑,但与皇帝、皇室关系近,地位崇高。例如,他长期担任的御前大臣,被称为“体制最尊”的官职,历来非王公负重望者罕能担此职任。时人在议论清朝官制时,常称“御前班列最前”,“内务府则亲而要”。可见,这种职务上的优势,正是奕劻扶摇直上的政治因素之一。奕劻把握住由荫庇人仕的机会,在这些职务上,他树立了一个清谨、明干的皇族青年形象。由于长期担任武职,奕劻还博得了“向来办事认真,熟谙武备”的名声。
        勤谨办事之外,奕劻还深谙宦术。他深知示忠于上,消除皇室的猜忌,才能保证自己在政坛上得势而不倒。环视奕助的宦迹,其中不乏获得慈禧信赖的时刻。除屡得升迁外,慈禧还命他与荣禄负责自己死后的菩陀峪“万年吉地”工程。慈禧和光绪还亲临奕劻的园廷,并赐其园居御笔匾对。
        然而,慈禧并非全然信任奕劻,对其亦存戒心,对他还是有所牵制的。在《辛丑条约》的和议期间,中外各方势力指名要求奕劻参与和谈。慈禧一面命令奕劻参与和谈,一面又将奕劻眷属带到西安行在,以成牵制之势;在“丁未政潮”;(注:1907年,清流派与北洋派的政争)中,慈禧曾一度想除去奕劻;慈禧在病危之际,又遣奕劻视察东陵,将其调离权力中心。所以,奕劻为了获得“慈眷”,必然要示忠于上。
        奕劻向清廷显示其忠勇之心的事例颇多。如:甲午战争期间请求统兵出战。奕劻自请统率劲旅出战,似与他在外交上主和不协调,实乃向光绪帝、慈禧示忠,表现自己的“忠爱勇往之忱”。
    处世之道

        奕劻深谙宦海处世之道,处理同僚关系时圆滑世故,呈现出复杂的一面。
        对于同僚,即便关系一般,奕劻平日也不忘应酬打点。他曾在府邸宴请袁世凯、徐世昌、端方等关系融洽的同僚。即便是日后与他势同水火的瞿鸿禨(读“机”),他也曾在家中宴请过。除了宴饮外,奕劻在交往中还与同僚互送节礼,共赏书画,一同游乐。奕劻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同僚维持客气的淡淡之交,不轻易与同僚起冲突。
        奕劻深请明哲保身、韬光养晦之道,遇事绝不逞能出头。义和团运动时期,疆臣们屡次请求奕劻与荣禄二人独自“面圣”,求来密旨,以便控制局面。奕劻虽肯定义和团应剿灭,但对单独“面圣”、控制局面,却委婉推脱。奕助明哲保身之道,正是他躲过屡次政治风波不倒的“不二法门”。
        在用人行政上,奕劻遇到与同僚意见不同时,往往表面沉默,实则暗中把持用人行政之权。据盛宣怀心腹搜集到的官场传闻,周馥署两江总督,实乃奕劻一人操纵。奕劻先在军机处未提及保奏何人,称“且上去再说”,谁料到在面见慈禧时,他独奏周馥,“上即称可”。其他军机大臣相顾愕然。此外,奕劻以首席军机之位,把握着军机处的大小决策权。
        正是通过平日的暗中揽权和不断经营,奕劻形成了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慈禧虽对他有所牵制,瞿鸿禨、载泽等人也试图扳倒他,均未成功。
        奕劻对付政见不同者或政敌,常常是避其锋芒,背后出击。此手段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在“丁未政潮”中,把原先占上风的瞿鸿禨、岑春煊等人扳倒。奕劻将岑春煊与康有为的合成影像密呈慈禧,使得“春煊之宠遂衰”。同时,他又买通时任侍读学士恽毓鼎,弹劾瞿鸿檄“阴结外援,分布党羽”。奕劻还在独见慈禧时密告瞿鸿禨与岑春煊“意在复翻戊戌前案,排去北洋,谋归政”。慈禧最忌讳的就是“归政”、大权旁落,故而立即将瞿鸿檄“开缺回籍”。除此事外,奕劻在历次政治风波中,碰到政治对手,采取的手段皆多是如此。 
        奕劻看似庸碌,实则圆滑世故、深谙权术。他靠这些为官之术,巩固了自己的权位,在清末权倾一时。(据《文史天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