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 ■ 李长柏

    主人公小传

        李长柏,吉林省吉林市人。1936年4月生,1951年9月参军,1951年11月入朝参战。1953年夏调志愿军谈判代表团任统计员。1955年2月北京北苑解放军第六炮校、宣化炮兵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5月调大连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仪器侦察营任航空摄影测量排排长。1956年5月赴福建厦门前线。1958年8月参加炮击金门战斗。1959年10月调福州军区文工团任演员、分队长、指导员、教导员等职。1982年4月转业吉林市艺术研究所任书记。1996年4月退休。

        我是一名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老兵。时逢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7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当年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我有过骄傲的军旅生涯,但也有着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我一辈子的伤痛,那是我一生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1950年,新中国刚刚建立不久,美国就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我正在吉林省实验中学读书,血气方刚的我及同学们积极踊跃报名参军。就这样,怀着保家卫国的钢铁信念,1951年9月19日我光荣地参军入伍。
        我们这些在吉林市集中的约100个新兵,不几日就组织我们乘火车到达沈阳郊区某地驻训,进行政治教育,端正入伍动机,树立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明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并抓紧进行临战前训练,尤其是射击、投弹、刺杀等科目训练。经过一个多月的突击训练。我们于11月6日乘车到达安东(今丹东),并换上了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服装。几日后,我们就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战火燃烧的朝鲜领土,走近了战争,走上了生与死的战场,接受着血与火的考验。
        我所在的连队是一个英雄的连队。连长唐伯荣文化不高,但是一个响当当的好领导。他见我是一个瘦弱的学生兵,说你就做文书工作吧。就这样,我整天跟在连长后面,一切听他的指挥。现在想起来,其实就是连长爱护我、保护我、关心我的一种方式,按现在的说法是一种战友之情。这种情,只有当过兵,上过战场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其中的含义。
        那是我下到连队的两个月左右,我所在连队接到守卫某高地的任务。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间,我们连经过一个晚上的急行军,进入了一个战地坑道。这个防御工事是储存弹药和救助伤员的地方。
        第二天拂晓,敌人的炮弹就铺天盖地地砸了下来,大地一片颤抖。炮击一直进行了两、三个小时,这是敌人疯狂进攻的一个前奏和惯用战法。果然炮声一停,坑道外面就喊杀声骤起,估计是敌人发起了冲锋。从枪声中判断,敌人的进攻一次又一次。枪声、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当然还偶尔听到连长的叫喊声。我感觉,听到连长的叫喊声,我心里才踏实。大约激战了一个白天又两个晚上,我们连队才奉命撤出,由兄弟连队接防。撤出时,借着月色,隐隐约约地看到阵地前黑压压的全是尸体。
        连队趁夜撤出后,经十几公里急行军,到达一个村庄休整时,经清点人数,全连166人,只撤回24人,其中包括连长唐伯荣、指导员徐广才、副连长蔡连有、一排长、二排长、机枪班长、炊事班几个人,其他战友永远留在阵地,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不应忘记这些英雄,他们曾为祖国和人民而战,为世界和平而战,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952年春季,我们这个连队经补充兵员后,改为汽车运输连,直属志愿军后勤第三分部,驻朝鲜南川郡物开里。从一线部队变为后勤给养部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远离了战场,远离了战火硝烟。同样,要面对敌人的偷袭及空袭,同样要在烽火硝烟中穿越,随时面临生死的考验。
        记得有一天,我骑着摩托车外出执行任务,正赶上暴风雪,车子出现了故障,往返赶了好几个小时的路程,真是又饿、又困、又乏。我赶到连队已近傍晚。我到伙房,已过了开饭时间。只见给养员与三名炊事员正在地窖里休息。他们见我外出回来,还没吃饭,给养员当即让一名炊事员赶紧到伙房为我擀面,下了一大碗热气
    腾腾的面条。我囫囵吞枣地吃完面条就愉快地离开了伙房。
        伙房是下挖的地窖子,用粗圆木加石料土方覆盖,上面留有通气窗。大抵是这个通气窗没有遮挡,透出的光亮,暴露了战地目标,之后引来了敌机。我刚吃完饭走出20多米,就听到头顶上飞机俯冲的声音。
        我入伍一年多了,也知道飞机俯冲的同时,必然有炸弹的倾泻,所以赶紧卧倒。几乎同时,两枚炸弹从天而降,“轰、轰”两声巨响,掀起一股浓烟,碎石砸了我一身。我动动身子,发现自己毫发无损。但起身四周察看,发现伙房不见了。于是我赶紧向出事地点跑去,此时连长带领其他战士也急忙从附近赶来,锹镐齐上,抢救被埋的战友。连长见状,急忙制止,命令大家用手清除障碍物,以免硬物伤了尚有生存希望的战友。我们拼命的用手挖,甚至双手都碰出了血。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挖找,找到了他们支离破碎的遗体,4位战友已遇难。连长和战友们流着泪,用帆布当棺材,就地合葬了4位战友的尸骨,并在坟上插上有4位烈士姓名的木牌。事后,连里进行了教育,再次强调战地灯火管制措施。要求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吸取教训,消灭更多敌人,为牺牲的战友报仇。
        这是我亲历的事,几分钟之前我还和他们在一起摆谈工作,几分钟后就阴阳分开,他们在我眼前就这么牺牲了,这也是我一生的痛。
        几十年来,我经常梦回那残酷的战争场面,想起牺牲的战友。今天这残存的记忆,就是想告诉今天的年轻人,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千万不能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而奋勇前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