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九军偏爱《大刀进行曲》

  • ■ 李惠兰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二十九军原属西北军,冯玉祥创建西北军的时候,因为部队扩充快,枪支弹药不足,就为部队士兵配发了大刀。
        西北军用的大刀,都是长柄、宽刃、刀尖倾斜的传统中国刀,十分利于劈杀。冯玉祥还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设计了一套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让部队勤加练习。结果,当初为了应急用的大刀,反而成了西北军的重要武器之一。中原大战西北军失败后,宋哲元重组新军,按南京国民政府统一编制称二十九军。由于武器不足,经费匮乏,没有能力制造新型的枪炮,很多战士就依然使用大刀作为武器。
        二十九军的劈刺训练,包括劈刀和刺枪训练,尤其是劈刀训练,是西北军的传统训练项目。因为当时二十九军缺乏重武器,就连刺枪训练也是用木棍代替:所以在注重部队体力训练的基础上,以近战、夜战、突击、夜袭来弥补重武器不足之缺陷。
        刺枪训练,是从中国武术中的刺、挑、拨、撞等动作精选出来的,姿势灵活,动作敏捷,适合近战、夜战和突击、夜袭。劈刀训练采用中国传统的武术刀法,训练时,教官先历述西北军大刀的光荣历史:如1921年在河南打赵倜,1924年在天津打李景林,1926年在南口打直奉联军,1929年至1930年打蒋介石,该部都发挥了大刀的威力。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完全控制了东北。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第三军团总指挥,负责在“龙井关-马兰峪-城子岭口-喜峰口-潘家口”长达300里的防线上抵抗日军。
        接到命令后,宋哲元命二十九军各部迅速开抵前线。二十九军于3月7日赶到喜峰口等处接防,3月9日即与日军展开肉搏。宋哲元发现日军武器精良,而己方“有兵无枪,有枪缺弹,只是每人大刀一把,手榴弹6枚”。在与部队将领商议后,他决定“以己之长克敌之短”,采用近战、夜战战术突袭敌人。二十九军将领赵登禹等组织大刀敢死队,多次摸到敌人后方宿营地夜袭敌营,砍杀敌人数百,并销毁敌人大批辎重粮草,并于14日黄昏完全夺回喜峰口各阵地。为鼓舞士气,宋哲元特意写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有进无退,死而后已”两幅条幅。几天后,驻守罗文峪的二十九军官兵再次使用同样战术击退了日军。
        喜峰口二十九军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媒体报道说:“宋哲元在喜峰口督战士气大振。喜峰口我军奋勇创敌,宋部大刀队肉搏予敌以巨创” “宋哲元部忠勇不让十九路军,喜峰口迭演壮烈战斗,发挥白刃威力,进袭敌军屡奏功” “喜峰口日全军覆败,斫杀数千俘敌数百夺炮十八尊,制胜秘诀在夜袭神速白刃冲锋。我军反攻古北口,喜峰口敌军增援,宋部斫杀并俘敌车极众”。后来大刀队成了二十九军的象征。
        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进步青年麦新被二十九军“大刀队”的英雄气概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朗朗上口、深得人心的歌词,又谱写出慷慨激昂、震撼人心的旋律,充分表达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
        抗战名曲《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其歌词如下: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团结战斗勇敢向前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
        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麦新原名孙培元,又名默心,1914年12月出生,从1920年开始先后在上海市自励公学、钢山小学、南离公学和格致公学读书。麦新从小喜欢音乐。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上海抗日救亡团体的宣传活动,并发挥其音乐天赋,经常开展演唱活动。1933年喜峰口二十九军大刀队胜利的消息传来,他以满腔的爱国热情迅速创作了这首《大刀进行曲》。歌曲完成后,麦新先在街头巷尾咏唱,不久,即传遍整个上海,后来迅速传遍了全中国。
        长城抗战结束后,二十九军“大刀队”名扬天下,宋哲元等将领成为抗日英雄。宋哲元在共产党人和进步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对二十九军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一大批歌曲在二十九军官兵中传唱,《战斗动作歌》《射击军纪歌》等,其内容一般都包含爱国爱民的内容,歌词朴实无华,浅显易懂,而又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很多歌曲都是宋哲元亲自审定修订的。比如二十九军《军训团团歌》,其歌词经宋哲元修改后,字里行间充满了卫国御侮的锐气:“风云恶、陆将沉、狂澜挽转在军人,扶正气、励精神、诚真正平树本根,锻炼体魄、涵养学问,胸中热血,掌中利刃,同心同德、报国雪恨,复兴民族、振国魂。”
        长城抗战后不久,《大刀进行曲》也很快传进了二十九军军营。
        笔者曾经采访过时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跂九旅三营副营长过家芳(曾参加1933年喜峰口抗战中赵登禹领导的大刀队夜袭敌营)和二十九军大刀队员杨云峰(参加过喜峰口争夺战、卢沟桥抗战,后随何基沣转战湖北等地),据两位老人回忆:在1933年《大刀进行曲》已经在二十九军军中传唱了,到1934年,军长宋哲元正式宣布将前几年所唱军歌——岳飞的《满江红》改为《大刀进行曲》。在军长的带领下,《大刀进行曲》在二十九军官兵中流行起来。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大刀进行曲》仍然继续在二十九军内传唱,并迅速传遍了全国,为鼓舞军民抗战斗志发挥了巨大作用。(据《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