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航母是围绕那块飞行甲板展开设计的,因为飞行甲板的布局决定了一架舰载机完成整备再次升空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决定了航母的日出动架次。有趣的是,目前美国海军大部分航母的飞行甲板设计并不以日出动架次最高为目标,因为在尼米兹级展开设计工作的年代,最重要的是大规模出击,简单说就是实施饱和攻击,具体说就是一次凑够足够多的舰载机以压垮目标的防御能力,这是一项劳动密集的体力活。
大规模出击更多地是一种不得已,受制于技术水平,当时的舰载机攻击效果无法保证,精确制导弹药虽然改善了这种情况,但一架飞机升空仍然只能攻击一个目标,而且当时的精确制导弹药投送距离仍然很近,压垮对手防御仍然需要大规模出击。
尼米兹的设计是围绕大规模舰载机出击展开的,保障这种出动并没有特别的需要,大规模出击也不需要让着舰飞机尽快挂弹再起飞,因为这没什么意义,少量飞机什么也干不了。因此尼米兹的内部设计和甲板设计更多地是考虑能力的鲁棒性和平台的战场生存性,比如弹射器彼此充分分离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联合制导攻击武器(JDAM)为代表的新一代精确制导弹药彻底改变了形式,首先它精度很高,可以有效保证攻击效果,其次全球定位系统(GPS)制导的精度不依赖投送距离而定,而且其投送距离也超出了很多防空武器,这就让单机一次升空攻击多个目标成为可能,此时让着舰的舰载机尽快重新起飞就具有了极大的战术价值。
未特别考虑这种能力的尼米兹级,其日持续出动架次也有120架次,而在强调日出动架次的福特级身上,通过优化设计,这个指标几乎翻番——220架次。
这个数值的意义?我们不妨把它换算成打击目标数,即便一次升空只攻击两个目标,那一艘“福特”的日攻击目标数也高达440个,虽然水面舰艇也可以通过陆攻巡航导弹提供类似能力,但其打击目标数要少很多,更要命的是巡航导弹无法海上补给,而航母的弹药库是千吨级起步的,如果有快速支援舰提供弹药补给,那么航母还能持续补充弹药消耗,而水面舰艇只能撤出战斗返回码头进行补给,这就是为什么其他水面舰艇难以取代航母的重要原因,在打击威力、火力持续性、使用灵活性上,航母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
当然这个结论的前提是舰载机拥有了高效率的打击能力。(据《现代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