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岸防炮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岸舰导弹所取代,大口径的岸防炮纷纷退役,但岸防炮并没有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其在新时期防御作战中仍能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在某些作战环境中比导弹更加合适。
导弹时代也需要岸炮
随着导弹技术的飞速进步,岸防炮作为海岸线防御主力的地位不断下降,那些造价昂贵、目标巨大,火力堪比战列舰主炮的大口径岸炮纷纷退役。但岸防炮却没有像战列舰一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不少国家都保留了一些常规口径的岸防火炮,或是使用陆军火炮承担岸防炮的任务,作为岸舰导弹的补充。
如果敌方是大型军舰,自然是岸舰导弹更有效,威慑力也更强。但如果面对的是小型舰艇对海岸的骚扰、侵袭,反而是反应更快、射速更高、操作更简单的岸炮更好用。而且很多时候对方只是骚扰、试探,这时候可以用岸炮进行警告射击,将其驱离即可,如果直接发射反舰导弹将其击沉,就有些反应过度,容易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战争。
因此,岸炮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大的使用价值,大部分国家都是将其作为岸舰导弹的补充,两种装备配合使用,50千米外由各型岸舰导弹进行防御,50千米内由各种口径的火炮防御,共同构成海岸防御体系。
虽然我军岸防部队的岸炮单位基本都裁撤了,如今只剩下一个装备“职业”岸炮的海岸炮兵营,但“海岸导弹+海岸炮兵”的作战模式并未改变。这是因为岸防部队之前除了“职业”岸炮,还有大量的陆军火炮作为补充。
另外,陆军的海防旅也是海岸防御的主要力量,他们也装备了大量的远程火炮,可以进行对海攻击。以往海军岸防部队和陆军海防旅因为分属不同的军种,作战分工比较明确,虽然也有合作,但基本上是各管一摊。新军改之后,尤其是新形势下联合作战理论的创新发展,让本战区岸防部队和海防旅的联合作战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在体系支持下实施复合打击。简单来说,就是岸防部队的机动岸舰导弹与海防旅的各型火炮组成多层打击火力,用绵密的火力网覆盖从海上来的敌人。
与岸舰导弹配合作战
按照目前的装备水平,岸导部队和海防旅组成的火力网可分成四道:
第一道距海岸150~350千米,由岸导部队的鹰击-12B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实施打击。主要打击目标是对方的两栖作战编队,目的是将其驱散,让其无法展开攻击编队,或是迫其后撤,扩大己方的防御空间。
第二道防线距海岸50~150千米,由岸导部队的鹰击-62反舰导弹和海防旅的03式远程火箭炮负责打击。主要打击目标是对方的输送平台,像两栖运输舰、补给舰等,以阻断对方往返运输增援。
第三道防线距海岸10~50千米,由海防旅的05式自行榴弹炮实施打击。重点是对付敌方的登陆舰只,具有对岸火力攻击能力的舰只更是打击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一阶段敌方登陆部队已经处于航渡状态,面对海上密密麻麻的登陆船艇,光靠反舰导弹的火力是不够的,此时自行火炮可发挥其射速优势,迅速向逼近海岸的登陆舰艇倾泻弹雨,对缺乏防护能力的登陆舰艇来说,155毫米炮弹足以对其造成严重损伤。
最后一道防线是近岸区域,由海防旅的反坦克导弹、轮式突击炮及轻武器实施防御。主要打击敌方漏网的登陆艇和已经涉水登岸的车辆和人员等。另外,如果技术成熟的话,岸防部队可以部署一定的无人机,这些小型无人机不仅可以侦察敌情,还可以实施自杀式攻击,进一步降低岸防部队的防御漏洞。
相对于岸舰导弹,岸防炮具有反应速度快、火力连续、不受干扰、维护保养方便、经济性好的特点。平时可用来威慑妄想“无害通过”的外军舰艇,或是驱离骚扰、挑衅,以及偷摸进行非法探测活动的船只,战时可以扼守重要水道或水域,守卫孤立岛屿,打击登陆敌军。(据《兵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