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故事
“雪枫史馆”焕发新颜
-
■ 王钰凯
建成26年的第76集团军某旅“雪枫史馆”,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翻建。这个以新四军著名将领彭雪枫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来陆续迎来了千余名军内外参观者。2019年1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指出:师旅团部队有场馆依托的,结合实际改陈布展,与军史长廊、荣誉墙建设统筹搞好利用。新时代的军史陈列馆该怎么建、如何用?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雪枫史馆”经历了难忘的翻建改造与探索创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设者们找到了答案。挖掘尘封已久的老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历史“雪枫史馆”的翻建计划,曾在2015年就被列入旅里的“十三五”规划。但由于处于改革调整期,政策、经费、人员不明确,翻建计划迟迟无法实施。直到《新时代军史场馆体系建设规划》下发,旅史办公室成立,专项人员组成,工程开始启动。“我们像是被时代推着,得马不停蹄地动起来,让史馆‘重生’。”旅史办公室负责人、上尉陈萌说。但怎么建?她还没有明晰的思路。对此,旅政委魏银建给出的建议是,“先去参观见学”。陈萌参观了5家军内顶尖的军旅级史馆,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用故事呈现历史——通过鲜活的故事打动人,让史料、文物“活”起来。对于这个观点,公铭非常认同。担任解说员时,就有个让他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妻子林颖过生日时,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的彭雪枫曾赠送给她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写着:“我们忠诚坦白之于爱,正如我们忠诚坦白之于党。”在从河南夏邑到安徽新兴集的路上,陈萌意外地路过旅史中记载的“新新沟”。上世纪40年代,彭雪枫曾带领新四军官兵在当地驻扎。为了解决夏季的洪涝灾害,官兵协助地方修筑了“新四沟”和“雪枫沟”,后来合称为“新新沟”。这组排水沟长10余公里,时隔近80年,依旧是当地疏导洪水、灌溉农田的重要水利工程。在“雪枫史馆”里存放的一张当年的《拂晓报》上,还记载着修筑水沟、构筑堤坝的情景。随着“新新沟”被发现,陈萌将一路走来遇到的“雪枫路”“雪枫学校”“雪枫大桥”……汇编到一起,组成了“雪枫影响”故事板块。在老史馆中,有一则关于战斗英雄叶春景的介绍。“只有短短两行字,对参观者来说,这只是一个名字,甚至不会留下什么记忆。”陈萌说。发现老故事最多的地方位于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畔的雪枫墓园。在墓园的月牙池附近,一行人看到了“彭故师长灵柩原葬处”。墓碑的下方,记录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马夫李哑巴用生命保护师长的遗骨。墓园的另一角,有一个巨大的战马铜像,它代表着彭师长的坐骑“火车头”。陈萌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一人一马的历史印记。随着更多老故事上的尘埃被拂去,新史馆的故事不断丰富起来。适应新时代官兵特点,让一砖一瓦都镌刻特定的精神符号“雪枫史馆”建于1994年,上一次翻修还得追溯到本世纪初。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史馆的很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展品大多通过玻璃橱窗、玻璃柜的方式展现,风格偏重于平面化,形式相对单一;三个独立展厅的布局导致展览面积狭小;展厅以涂白墙、打木框为主,几乎没有装修过……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官兵的认知特点、接受习惯、审美情趣等都有了全新变化,昔日的史馆已经难以满足今天的官兵。为此,建设一座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军史陈列馆已刻不容缓。最直接体现新时代特色的就是外观。“雪枫史馆”的外墙采用一种真石漆的新型环保材料,展墙上穿插着不规则的几何图形,整体色彩从庄重的浅咖色、灰色、迷彩色过渡到鲜亮的蓝白色、红黄色。为了适应新时代官兵的特点,新史馆充分让官兵积极参与到建设过程中——在140平方米的序厅中央,摆放着的是彭雪枫将军的半身雕像,那是多名老兵集资雕刻而成的;雕像背后是3米×8米的巨大浮雕,镌刻着4个不同时期的战斗场景,由俱乐部主任程烨设计完成;右侧是大小错落排列的318张历史照片,拼成了一个“战”字,取名“胜战映像”,这是陈萌的得意之作。同时,新史馆运用了多媒体、声、光、电融合技术,并加入了战场还原模型、半景画等元素。在一场战斗场景还原模型中,下士钟林看到了连长袁辉站在洞口、张开双臂,用身体挡住大火的一幕。“很震撼,脑海里瞬间就有了画面感。”钟林说。设计的初期,运用什么技术手段来呈现战场还原模型,大家曾产生过分歧:是运用体现高科技的激光投影、VR或AR技术?还是使用人物模型、全景画或半景画?“战场还原模型是将一些具体的情节形象化地演绎出来,目的是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与氛围,更直接地向参观者展现其战斗精神。”副政委边庆军认为,与技术手段的创新相比,精神内核的挖掘更为重要。最终,大家一致决定,战场还原模型通过半景画与实辅景相结合的手法来展现。不仅是记录历史、承载荣誉,更重要的是教育官兵、影响官兵去年新馆装修前,入伍16年的老班长张胜利前来帮忙搬挪文物。他环顾史馆感慨:“在新兵的时候来过一次,之后就再没来过了。”年底前要退伍,张胜利对陈萌说出了一个心愿:“走之前想再来史馆看看。”陈萌意识到,这或许是大部分老兵共同的愿望。于是,在准备工作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新史馆对即将退伍的老兵提前开放。张胜利成为第一批参观者。看着新建的史馆,张班长眼角闪过一丝泪光:“这一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回来!”“以前的史馆,基本上体现的是存史的作用。”陈萌说,新时代的史馆不仅是记录历史、承载荣誉,更重要的是教育官兵、影响官兵。特战文化展厅是“雪枫史馆”布设的新展厅。里面记录了世界特种部队的发展、特种作战经典战例以及各国特种部队的介绍。一次官兵恳谈会上,一名基层战士提出建议:希望能带父母参观旅史馆。随后“雪枫史馆”发出公告:节假日期间定时向来队家属开放。看到公告后,三级军士长冯志强带着爱人和2个孩子来到了史馆。冯志强是旅里的伞降教员,多次参加过大型比武。在展示旅队近年来所执行的大项任务展板前,冯志强指着一张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时拍摄的照片,骄傲地向家属介绍:“我就是在这次行动中立功的!”新史馆还增设了一处烈士祭奠区。从1939年1月至2015年7月,一共有134名烈士的姓名、年龄、牺牲时间及地点等内容均被记录在《烈士名册》里。墙壁上,“革命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异常醒目。史馆焕发新颜之后,探索还在继续“雪枫史馆”翻建完工了,但更新并没停止。说到未来的探索,陈萌觉得,新“雪枫史馆”还需在传播途径和技术手段上有所突破,才能达到“让历史走出史馆”的效果。“雪枫史馆”坐落在办公楼后,位于营区的正中心。今年,该旅计划以“雪枫史馆”为中心,在营区营造“馆-廊-室-墙”的全方位军史教育氛围。旅领导介绍说,他们通过区分专题的方式,在营区建军史长廊,在荣誉连队建荣誉室,在普通连队建荣誉墙,最大程度为连队保留个性化历史、弘扬独特精神打造平台。同时,为了突破展板的单一形式,他们在室外展墙上采用二维码链接多媒体内容、语音讲解专题,拓展展板背后的红色故事。“官兵只需扫一扫,就可以看到、听到完整的故事。”陈萌说。在建新馆时,老展板上有许多照片过于老旧,翻拍受到了一定影响;旧资料柜里存放的200多面各个时期荣获的锦旗,有不少字已经掉落,旗的边角也多有破损。于是,官兵们花费了很大精力加以修补。“建设数字史馆应该是未来的趋势。”陈萌说,他们下一步要更好地借助网络,既让史料更好地留存下来,也让官兵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史馆。史馆融入现代元素,在新时代焕发新颜。陈萌开心地说:“我们已经迈开第一步,期待未来更有新气象!”(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