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立煌到底是不是共产党的卧底

  • 刘畅

        卫立煌的一生如同一个难解的谜。他是孙中山的卫士,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却又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是朋友;他曾是被中共通缉的“战犯”,后来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史迪威将军在其回忆录中,称他是“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也有人称其是“辽沈战役最大的卧底”……

    和蒋介石的微妙关系

        卫立煌1897年生于安徽合肥城东郊卫杨村一个农民家庭。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不满15岁的他加入新军。大革命受挫后,卫立煌转道武汉,加入湘军,成为职业军人。
        1916年,孙中山就任军政府大元帅,卫立煌随即成为大元帅府警卫。一次,卫立煌护卫孙中山外出公干,回府时,他骑的军马突然狂奔起来,被重重地摔倒在地,口吐鲜血。孙中山立即命人送他去医院治疗,后来,孙中山还劝卫立煌回老家调养,并给了他一笔丰厚的资金,卫立煌非常感动,没等痊愈便赶赴广州,继续跟随孙中山,后升任警卫团的排长。
        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去上海,卫立煌调入粤军第二军许崇智部下任排长,因为屡建战功,很快升任营长。卫立煌标志性的两撇胡子,就是在那时蓄起来的。当年他只有22岁,因担心年龄小被人轻视,特地蓄起一撮胡须,以示“老成”,从此有了“卫胡子”的绰号。这撇胡子最终伴他30多年,直到1949年为躲开国民党特务耳目,从南京逃到香港时才剃掉。
        关于卫立煌与蒋介石的微妙关系,多年来说法不一。有史料分析,孙中山去世后,由于卫立煌不是浙江人,也不属于黄埔系,所以一直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只是蒋嫡系中的“杂牌”,两人由此产生隔阂。尽管战功显赫,与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并称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但卫立煌并未获得实权高官。甚至有文章认为,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蒋介石就一直派特务监视卫立煌,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
         比较可信的是,蒋介石派特务监视的事情是有,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卫立煌一直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早在做孙中山的卫士时,就和蒋介石认识。孙中山在广西时,卫立煌也是和蒋介石一起陪在他左右,因此结下了友谊。
        卫立煌在粤军第二军时,蒋介石任参谋长。在粤军里,他们都属于非广东籍人士,属于被排挤的对象,这种处境,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巩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1925年8月,许崇智参与刺杀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蒋介石正是在卫立煌的大力协助下,解除了许崇智的武装。那时,卫立煌在粤军第四师任旅长。
        后来,孙中山去世,卫立煌视蒋介石为孙中山的忠实继承者,相信他会沿着孙中山的足迹走下去,而蒋介石也不断对卫立煌委以重任。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因为卫立煌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还多次请他给黄埔的同学讲课。可见,早期的时候,他们之间是彼此信任的,不存在蒋介石派人监视卫立煌的情况。
    与共产党亲密接触

        蒋介石真正开始派特务监视卫立煌,是在抗战期间。“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改变,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形成。1938年,卫立煌任第二战区副司令,与共产党一起合作抗日,随着接触的增多,关系逐渐紧密起来。
        卫立煌和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有过多次交往,结下了很深的友谊。1938年4月,卫立煌去西安开会,中途访问了延安,并拜会了毛泽东主席。他是第一个到达延安访问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当时,延安组织了相当长的队伍夹道欢迎,沿途还张贴着“欢迎卫总司令到延安”等标语。毛主席亲自接待,数次面谈。
        毛泽东对卫立煌十分亲切友好,特批了50多元钱,请卫立煌吃饭。那时候延安的生活非常艰苦,所以,事后毛主席收到一封匿名告状信,毛主席看后说:“客人是我毛泽东请的,骂供给部毫无道理。”
        尽管是短暂的访问,但延安之行让卫立煌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在这里感受到一种不同于外界的清新气氛。这里的人尽管贫穷,但是很有朝气、有组织、很清廉,和国统区的奢华、腐败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后来卫立煌在洛阳期间,从1939年至1941年的3年中,与毛主席往来电报60多封,一起探讨抗战与革命的理论和战略。通过与毛主席的交流,卫立煌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了解。
        卫立煌的秘书赵荣声曾撰写《回忆卫立煌先生》一书,书中谈到卫立煌在抗战期间曾询问他关于加入共产党的事情。对于赵荣声的回忆,卫立煌的嫡孙卫智曾作过澄清:“那是赵先生将个人回忆结合一些采访写的。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特殊,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切入点并不完全客观。”
        赵荣声是卫立煌的同乡,后来被卫立煌招到身边做了秘书。赵荣声来自于西北战地服务团,这不是秘密。要真是共产党派到国民党队伍的间谍或卧底,那应是非常秘密的,一点痕迹不露。 
        关于卫立煌向赵荣声询问加入共产党的事情,卫智说,尽管赵先生有那样的描述,但他从未听家人或其他亲历者提过。“没有证据。你想,我祖父当时是战区司令,对待这个问题不可能这么不知轻重,搞得沸沸扬扬。再说,他和共产党高层,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关系都非常好,这么要紧的事情为什么还通过下级绕圈子,不直接问呢?”
    岁寒知劲节,恒久见贞心

        1955年3月,卫立煌拒绝了国民党让他去台湾的安排,从香港回到北京。他是从海外归来的官职最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56年4月,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像卫立煌、翁文灏这样的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我们应当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后来,卫立煌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民革中央常务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卫立煌弃蒋倾共的真实内情,一直受到史学爱好者关注。其实,真实原因在卫立煌写的《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中阐述得非常明了,原载于1955年3月17日的《人民日报》。其中写道:“我现举两项个人亲身经历之事,使各位更知蒋介石如何卑劣。抗战时期,我负第一战区责任,在黄河北岸,背水奋战,拒敌五年。因为我主张国共共同抗敌,故凡八路军担任之任务和补给,都主张公平办理。乃竟招蒋介石疑忌,认为我偏袒八路军,破坏他攘外必先安内之阴谋,将我调离第一战区,并暗行监视。东北之战,完全由蒋三到沈阳亲自主持策定,虽经各将领一致陈述意见,认为不可,但蒋一意孤行,终至全军覆没。事后因受‘立法院’及国人指责,乃竟向部下诿卸责任,诬为系我失职,派宪兵特务将我监视于南京私邸,我同蒋介石共事三十余年,他都肯做出这种丧心病狂、倒行逆施、背信弃义、陷害部属的事来,诸位还不及早警惕吗!”
        1955年6月,卫立煌及夫人从北京饭店迁入东单麻线胡同新居。周恩来亲自到家中看望,关心他们的生活。当年“十一”,卫立煌还参加了国庆大典,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亲自接见了他。那一段日子,也是卫立煌心情和精神状态最好的时期。
        1959年冬天,卫立煌旧病未除,又患了肺炎。就在去世前几天,他的老朋友朱德还一再去探望,坐在床边久久不忍离去。那时,卫立煌已经神志不清了。1960年1月17日凌晨,他溘然长逝,终年64岁。
        “爱国将领”四个字,就是对卫立煌一生的最高评价。(据《环球人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