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新中国成立早两年,内蒙古自治区诞生的难忘瞬间

  • 张云龙

        1947年5月1日,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中,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布成立。比共和国早成立两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稳固的大后方,为新中国诞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乌兰夫“单刀赴会”解决了一个“共和国”

        回溯中国近代史,一些统治者对蒙古族采取弱化政策。日军侵华,满蒙地区为战略重点,给蒙古族带来重重苦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蒙古地区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国民党试图恢复之前的统治;蒙古族少数王公贵族搞起所谓“独立自治”、“独立建国”以及内外蒙古合并等行动;中国共产党则坚持“民族自治”的主张。事关内蒙古前途命运的三条道路,蒙古族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受党中央指派,乌兰夫担起历史重任。1945年10月,乌兰夫仅带了少数随从人员,深入苏尼特右旗“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大本营。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乌兰夫说服“临时政府”中的多数人,促使“政府”重新选举,他成为“临时政府”的实际领导人,而后用暂时停止活动的方式使其自生自灭。事后,周恩来称赞乌兰夫“单刀赴会”解决了一个“共和国”。
        此后,在党中央领导和相关党组织支持下,乌兰夫联合内蒙古各界人士,于1945年11月在张家口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并当选为主席,标志着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进入由中共实际领导的,有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奋斗目标的新时期。
        然而,1946年初,内蒙古东部王爷庙街(今乌兰浩特市)又成立了“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骨干,受到当时苏蒙联军中某些人的支持。东蒙古自治政府有自己的军队,基本上控制了内蒙古东部地区。他们主张内蒙古革命由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实行高度自治。
        根据党中央决策,经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和冀热辽分局运筹,促成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东蒙古自治政府代表在承德会谈。从1946年3月30日至4月2日,双方召开了5次会议,仍无法达成共识。
        关键时刻,乌兰夫找到与他一起从莫斯科回国、长期在内蒙古东部工作的特木尔巴根谈心。两位同窗各倾衷言,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找到了契合点。特木尔巴根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冀热辽分局很快批准。特木尔巴根态度的转变,给会谈带来了转机。
        最终,东蒙古自治政府的代表放弃了原来的主张,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同意以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作为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的领导机关,内蒙古人民革命党随即自行解散,东蒙古自治政府也随之撤销。
        1946年8月1日,乌兰夫致电党中央,提出建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初步构思。1947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同意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经过多方筹备,4月2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街隆重召开。
        小小的城镇彩旗招展,如同过节一般,但同时形势也十分紧张。当时担任大会警卫工作、今年已90岁的离休干部乌力吉图回忆说:“国民党军队驻在吉林洮南,还需要提防土匪袭击和特务破坏,会址四角架着重机枪。但是,参会的许多代表虽然衣着破旧,却喜气洋洋。”
        会议选举产生内蒙古自治政府,选举乌兰夫为主席,彻底结束了内蒙古地区蒙古民族300多年来被分割统治的历史,初步实现了蒙古族各阶层人民多年来渴求统一与自治的愿望。
        5月1日,乌兰夫宣布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永葆“模范自治区”本色

        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使东北和华北两大战区联为一体,发挥了战略后方的重要作用。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的主力就是从今内蒙古境内悄悄绕过去的,曾在今通辽市南部山区潜伏几十万大军。当时在今内蒙古通辽市境内建有100多个兵站,为辽沈战役提供粮食等物资支援。1948年1月1日,内蒙古人民自卫军改称为内蒙古人民解放军,骑兵等部队直接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1948年10月23日,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的序幕——胡家窝棚阻击战打响了。在这次战斗中,内蒙古骑兵第一团毙、伤敌数百人,牺牲60余人,用沉重的代价完成阻滞敌人7小时的艰巨任务,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展开和进行防御作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1958年,党中央正式批准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建设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东风基地,也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治区党委做出决定:额济纳旗向北迁移140公里,以支持国防建设。据了解,当年参与搬迁的牧民约占全旗人口的1/4,迁徙牲口7.04万头(只)。
        在三年困难时期,内蒙古在粮食问题上坚持“先中央后地方,先区外后区内”的原则,向中央上缴粮食10亿余斤,向兄弟省市输送耕畜数万头。
        那时,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陷入物资匮乏、食物奇缺的困境,米粮眼看就要见底,被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面临饥饿威胁。在周恩来总理和乌兰夫的安排下,约3000名孤儿从遥远的江南来到内蒙古草原,被草原牧民收养。蒙古族人不喜欢“孤儿”这个词,所以,他们把领养的这些孩子们称为“国家的孩子”。
        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不满周岁,最大的也仅仅5岁,来到草原后,需要先在保育院调理好身体,才能被牧民们领养。1960年的一天,牧羊姑娘都贵玛被招进四子王旗临时建立的保育院工作,一下子成了28个“孩子”的临时妈妈。那一年,她18岁,尚未成家。
        接下来的10个月里,年轻的都贵玛在一位助手的帮助下照顾这些体弱多病的婴幼儿,让他们慢慢适应北方的寒冷、牧民的饮食,向党和国家履行“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
        在那个缺医少药、生活艰苦的年代,在都贵玛的精心呵护下,28个孩子无一人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都被健康地送到养父母家中。如今,这些孩子们也已年过花甲,子孙满堂。
    “要恢复内蒙古历史上的本来面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直是国家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注:另外两个分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内蒙古作为这一理论和制度的最早探索地、实践地,它的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制度的“显著优势”所在,并为世界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样本。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一直在积极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办法。长征途中与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接触,逐渐形成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基于当时的抗战形势,绥蒙成为党领导抗日反蒋斗争,打通通往蒙古国和苏联国际路线的战略地区之一。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12月20日,毛泽东发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阐述了内蒙古民族问题和党对内蒙古革命的方针政策。此后,党中央派红军分别进入今内蒙古与陕西、宁夏交界的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等地,建立根据地,后来这些地区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组成部分。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实际政策。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提出“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此后,边区政府先后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区和1个蒙民自治区,5个回民自治区建立在汉回杂居的地区,位于今鄂托克前旗的城川蒙民自治区是唯一建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内的民族自治试验区。1945年,乌兰夫离开延安回到绥蒙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最终实现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
        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区域是今内蒙古东部5个盟,人口约200万人。1949年3月,毛泽东对乌兰夫说:“要恢复内蒙古历史上的本来面貌。”毛泽东的这一指示,主要包括撤销热河省、绥远省和察哈尔省,逐步建立东西蒙统一的内蒙古自治区。毛泽东让乌兰夫选首府,乌兰夫选中了归绥(今呼和浩特)。
        1952年初,毛泽东得知“蒙绥合并”久拖不决是因为有的领导干部不同意,他说:“不能再拖了,谁不同意就撤谁,几个不同意就撤几个!”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说:“这事是中央定了的,我去做工作,请主席放心。”
        1952年6月,内蒙古自治政府由张家口迁到归绥。此后,察哈尔省、绥远省、热河省建制陆续被撤销,辖区划归内蒙古自治政府管辖。至此,“恢复内蒙古历史上的本来面貌”基本实现。随后于1955年底,属甘肃的阿拉善、额济纳划归内蒙古,最后在1962年河北省商都县划给内蒙古,基本形成了现在的行政区域。(据《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