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时期那些中立国的夹缝生存术

  •     1939年9月1日清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欧洲点燃,在整个西半球,拉美21个共和国宣布对欧洲的战争保持中立。复杂微妙的局势,注定了中立国必须在战争中小心翼翼地审时度势并及时向战争中优势者妥协的生存之道。

    人民战争的典范瑞士

        世界最著名的永久中立国瑞士,在二战中迎来最艰巨的考验。
        法国沦陷后,瑞士的国土彻底被轴心国包围。2/3的瑞士公民说德语,其余1/3公民一半讲意大利语、一半讲法语。瑞士北部几个州全是德语公民聚集区。
        当纳粹在1933年上台后,德国一些地图出版商就恬不知耻地直接把瑞士北部德语民族聚居区直接划进德国版图。希特勒曾公开说:瑞士是一个时代错误,瑞士在建立联邦前曾经是德国的一部分。
        战前和战时,德国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威胁瑞士。身处四战之地,瑞士人很早就明白,不能指望国际法和别国的外交承诺保护自己。瑞士是全民皆兵的典范,正规军规模很小,但装备训练精良。
        瑞士军队敢于以实际行动显示其捍卫中立的决心,在1940年5月德国入侵法国后的前三周,瑞士就击落了3架德国轰炸机。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元帅被激怒,派遣战斗机护送轰炸机故意穿过瑞士领空,结果引发—场大规模空战。
        构成瑞士国防主力的是民兵。瑞士法律规定,所有男孩小学期间必须学会使用步枪,军训贯穿男孩整个学业。年满20岁后,所有青年都要在军队接受三个月基本训练,民兵每年要到现役部队参加三星期的恢复训练,直到48岁被允许转为后备军。
        瑞士还加强军事训练并修筑防御设施。进入瑞士的每座桥梁、每条公路以及连接德国、意大利的重要铁路,都可以快速埋设地雷。瑞士还用多年时间营建了被称为“国家堡垒”的防御工事,政府修建了几千座装有大炮和机枪的碉堡。阿尔卑斯山中大量山区预先修造了防御阵地和地下仓库,即便一半国土、所有重要城市和1/3的人口分布区被外敌占领,瑞士还能退入山区坚持战斗。
        1939年9月1日,德国正式对波兰发动攻击,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时,420万瑞士人全民动员,80万民兵转服现役,50万人作为后勤支援人员动员起来,瑞士边防部队按计划迅速占据要塞,并在桥梁、隘口和重要路段埋设好地雷。面对如刺猬一般做好准备的瑞士,纳粹高层经过仔细考虑后,放弃了入侵企图。
    挣扎的机会主义者瑞典

        作为奥斯陆七国(注:挪威、瑞典、芬兰、丹麦、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中唯一最终幸免于战争的国家,瑞典既有地理上偏居一隅、远离强邻的天生幸运,也得益于自身加强国防的努力,和不断调整外交策略、与交战双方维持恰当关系的机智。
        欧洲战争爆发后,英国和德国都承诺尊重瑞典的中立。当1939年9月苏联入侵芬兰时,瑞典曾派出8000余名志愿者赶赴芬兰参战。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德国贵族,他本人强烈的亲德反俄倾向声名远扬,这让希特勒对入侵瑞典多少有些顾虑。
        1940年4月,德国占领丹麦和挪威后,瑞典吃惊地发现,纳粹海空军已经将瑞典从波罗的海通往外部世界的海空交通完全封锁,而英国皇家海军又封锁了北海。瑞典彻底丧失了海外市场,失去了70%的能源供应,每月只有5艘非轴心国的船只经德国批准后才能进入瑞典港口。
        瑞典经济上立即陷入困顿,被迫调整工业结构,实行严格配给制,努力自产粮食以度过困难时期;瑞典丧失海外市场后,不得不将自身产的优质铁矿石和精密轴承等机械产品大量出口德国。
        瑞典陆军算上预备役也只有13万人,但官兵训练精良,其素质被认为在欧洲数一数二。
        瑞典发达的军火工业为其海军装备了配有15英寸口径重炮的袖珍军舰、高速驱逐舰和15艘潜艇,瑞典萨博公司生产的俯冲轰炸机,性能比德国著名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还优越。在北欧各国中,瑞典的备战工作是做得最好的。欧洲战争爆发后,瑞典将军队迅速扩充到45万人,并严阵以待。
        面对虎视眈眈的德国,瑞典忍气吞声,允许德国军人以度假为名穿越瑞典领土,去被占领的挪威换防,瑞典以这种外交上的恭顺妥协换来德国的容忍。但是,瑞典人也偷偷将自己产的精密轴承以海运和空运方式出口到英国,暗中支持盟国的事业,并慷慨收留了来自丹麦、挪威、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难民。
        直到1943年德国相继在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败、盟军登陆北非和意大利后,瑞典觉得德国入侵的现实威胁已不可能发生,对德外交逐渐强硬。从1943年8月起,瑞典不再允许德国过境向挪威运送战争物资,并宣布德国军队不得再通过瑞典领土。1944年底,瑞典暂停与德国的一切贸易。
        战争结束后,有一段调侃瑞典中立政策的俏皮话是这样说的:两只青蛙掉到一桶奶油中,一只是宿命论者,不做任何挣扎就沉了下去;而另一只——也就是瑞典——是机会主义者,他用力扑腾着,不但活了下来,还把奶油搅成了黄油。
    葡萄牙的夹缝生存术

        葡萄牙是英国最古老的盟友,两国自1373年确定结盟关系起,一直维持着稳定的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葡萄牙还履行盟约,派一个师的兵力协助英国打仗。但二战爆发后,葡萄牙决定走一条微妙的中立路线。
        二战爆发前六年,萨拉查当选葡萄牙政府总理,他致力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此前,葡萄牙长期动荡不定从1910到1928年,葡萄牙曾出现了将近50届不同的政府。1929年起,时年39岁的经济学教授萨拉查被邀请入阁担任财政部长,四年后当选政府总理,从此开始了对葡萄牙长达36年的统治。
        葡萄牙清楚地认识到,伊比利亚半岛能否保持中立,完全取决于英德两国的意愿。二战爆发时,希特勒同意尊重葡萄牙和其海外殖民地的领土完整,英国也表示同意不再援引《温莎条约》——该条约规定从1386年起,英葡两国有义务共同参战帮助彼此。
        葡萄牙精心维持着自己的中立政策,他们既不攻击丘吉尔,也不攻击希特勒。当德国战斗机迫降在葡萄牙时,葡萄牙官方宣布飞机被扣留了——这是说给英国听的,但又宣布飞行员跑了——这是说给希特勒听的。

    爱尔兰居然不帮助英国

        与葡萄牙相比,爱尔兰在战争中的处境更尴尬。爱尔兰地处英伦三岛,1922年才脱离英国统治,获得自治领地位,但仍是英联邦成员。爱尔兰国内分裂为两派:亲德派怀有强烈反英情绪,反德派尽管未必同情英国,但却认同纳粹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
        欧洲战争爆发的第三天,爱尔兰宣布自己中立,这让英国很意外,英国本以为爱尔兰参战是顺理成章的,伦敦和柏林低估了时任爱尔兰总理德·瓦莱拉捍卫中立的决心和韧性。
        战前,爱尔兰军队只有6000名装备很差的陆军,微不足道的空军,根本没有海军。1940年下半年,英国本土在闪击战打击下岌岌可危,爱尔兰在跨大西洋航路中重要的战略位置,使丘吉尔多次威胁:如果爱尔兰不跟着英国加入战争,英国将不惜一切代价迫使爱尔兰参战。
        爱尔兰顽固的中立政策,使很多在大西洋海战中失去了船只和朋友的水手们对其充满憎恨。如果爱尔兰的海军基地能发挥作用,很多盟国水手可以活下来。
        直到美国参战以后,英美两国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爱尔兰对于盟国的战争进程不再重要,攻击该岛的成本远大于其对盟国的价值。此后,盟国特别是英国,不再热衷于将爱尔兰拉入战争。 
        尽管政府严守中立,但战争中仍有大批爱尔兰国民同情英国,有至少10万名爱尔兰人跑过边境,志愿加入英国军队奔赴全球战场。
    要么微不足道,要么远离战火

        与爱尔兰的危险处境相比,土耳其远离英德,只与苏联毗邻,又扼守亚欧战略咽喉,其地缘政治可以说得天独厚,是两大阵营争相拉拢的对象。
        土耳其地缘上最大的敌人是其北方邻国苏联。历史上,沙俄通过十次俄土战争抢走土耳其大片领土。贫弱的土耳其选择做中立国,可以从英德两头拿好处,还能与他真正敌视的苏联保持一定距离。 
        当时的世界上,还有欧洲的梵蒂冈、安道尔、圣马力诺、摩纳哥和列支敦士登等国和亚洲的阿富汗保持了中立,这些国家要么小到微不足道,要么太远离战火而乏善可陈。
        在全球性战争中,如果小国不幸身处战火漩涡中心,宣布中立未必能阻止战火延烧自身,小国存亡虽然直接取决于大国的利益和需要,但做好必要的战备并选择灵活外交路线,也是必不可少的生存之道。(据《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