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渝
1951年5月24日早晨6时许,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县郊的鸡公山一带忽然枪声大作,随后安敦山、西北高地也陷入战火。发动突袭的是一支国民党正规军。沧源县城于12时左右失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年半后发生的事。
1949年12月9日,卢汉起义,宣布云南和平解放,随后遭到国民党中央军第8军和第26军的反攻,昆明保卫战爆发。经过十余日对峙,昆明终于在谈谈打打中解围,解放军于1950年1月接管昆明。反攻昆明的国民党军于12月26日撤抵蒙自、开远地区。与此同时,解放军主力继续扫荡滇省。1950年1月,在蒙自机场被解放军攻占前,国民党第8军、第26军高级将领李弥、余程万等人已乘飞机撤退。国民党第8军237师709团组成的残军进入缅甸境内。该团团长叫李国辉,原本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军官,但后来这个名字在金三角地区却赫赫有名,这支活动于滇缅边境的残留部队很快引起老长官李弥的注意。李弥是云南省盈江县太平乡人,毕业于黄埔四期。
1950年李弥到中国台湾后,一面上书蒋介石,请缨前往滇缅边区收容旧部,一面到处为在缅活动的部队筹措人马。台湾当局也认为这支部队存在于缅境对日后“反攻大陆”有帮助。国民党残军在缅甸境内的活动很快引起缅甸政府之警惕,先后4次派人与李国辉部谈判,要求其退回中国境内。谈判破裂后,缅甸政府于1950年6月调遣数千精兵,还向新加坡借了6架飞机,对李国辉部进行围剿。但缅军围剿失败,国民党孤军获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寄希望于此役能发展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李弥趁机通过驻泰武官陈振熙与美方取得联络,请求美方对缅甸的国民党部队给予援助。1951年3月19日,李弥部队成功接收一批美援。5月21日,进入滇境的国民党部队发动总攻,以澜沧为目标,对多个县城发动攻击,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国民党残军从缅甸大举入滇很快引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注意。国民党部队再度被解放军驱逐出境。
李弥在缅活动可谓游刃有余,不仅得到掸邦土司政权的支持,同时还与分布在克伦邦和克耶邦还有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的克伦族人建立合作关系。1952年1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照会缅甸政府,要求缅方短期内将李弥部队驱逐出境,并表示中方可以协助共同进剿。缅甸政府不希望解放军入境,决定自行处理。国民党军毙伤缅军甚多。缅甸政府以军事手段解决国民党残军问题的计划落空了,只能寄希望于国际社会来解决。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已进入尾声时,这支国民党孤军的价值就越来越小。1953年3月25日,缅甸向联合国提出控诉,谴责台湾当局并要求台湾当局将部队撤回。但国民党并不死心,于是在6月初作了一个名为“天案”的规划,拟定从缅甸撤退2000人,其余的部队则安排投奔克伦族、孟族等势力,等事件平息后又卷土重来。“天案”出炉时,李弥已经乘飞机回到中国台湾,并作为这次国际事件的敏感人物而被软禁。而在缅甸的国民党军干部对“天案”是反对的,于是另行推出“东南亚自由人民反共联军”之招牌,并抗议联合国决议。哪知道这样操作反而遭到美国的否决。最终迫于压力,李国辉部等国民党孤军只能撤回中国台湾。据台湾方面的记录,此次共撤离6750人。在最后一批人撤离的前一个月,李弥宣布解散“云南反共救国军”番号,标志着李弥部队时代之终结。
中国台湾当局实际上只撤回了一部分部队,仍然留有大量“不撤部队”。主要有三个部分:马国俊部、李文焕部和段希文部。马国俊因为驻扎于缅北,距离过于遥远,根本来不及撤退。李文焕部所打的番号为第3军;官兵大多数来自当年云南镇康县“自卫大队”的班底,李文焕也非军人出身,对仕途也不抱希望,故而不愿意撤退到台湾。至于段希文部的第5军,则是接到台湾当局的密令,要其继续在滇缅地区活动,还给了段希文一个“龚志松”的代号。
原本参加第l军的张书全、梁仲英和吕汉三人率部投靠了金三角地区的大毒枭坤沙,沦为臭名昭著的毒贩武装。坤沙这个举世闻名的大毒枭,虽出生于缅甸掸邦莱莫山弄掌大寨,但一直自称祖籍云南大理。其依靠毒品崛起后,陆续吸收了很多金三角地区的国民党残军。还有一部分残军不愿跟着坤沙,但困于经费问题,只能依附于与金三角接壤的几个国家。有仇的缅甸政府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从泰国和老挝选择。泰国政府对于这支部队一直比较感兴趣。1964年3月,段希文率部迁往泰国北部的美斯乐小镇,并在此兴办学校,长期驻扎。1970年,泰国发生叛乱,段希文指挥残军帮助泰国政府平叛,一战成名,泰国政府还批准残军改编,称为“泰北山区民众自卫队”。尽管这些残军官兵仍然拿不到泰国国籍,但这已经是几支遗留残军中结局最好的一支了,这部分官兵又称为“泰北孤军”,直到今天,美斯乐地区的国民党“孤军文化”随处可见。(据《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