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炮击金门:解放军炮弹为何打得如此精准

  • 贺亚莉

        1950年1月至1954年8月,台湾国民党对大陆沿海岛屿实施袭击42次,动用兵力12.8万多人。为了昭示中国人民统一的决心,中共中央在日渐紧张的国际局势中做出决策——炮击金门。

        金门炮战并没有如美苏曾顾忌的演变为一场大战,其主要原因在于毛泽东控制着战场上的主动权,一步步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打。在达到目的后,又适时地将其转变为政治和外交斗争。

    绝密行动“陆地行舟”

        1958年7月的台湾海峡暴雨滂沱。根据中央军委部署,参与炮击金门作战的32个炮兵营须在5天之内全部进入前线阵地。在滔滔洪水面前,指战员们不顾一切跳入水中,抢修桥梁道路,最终在7月24日最后期限前抵达阵地。
        在当时的金厦海域,海军主要负责海岸巡防和护航护渔,而参加炮击金门作战的主角、曾让国民党海军闻风丧胆的鱼雷快艇部队,此时却还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吴淞军港。怎样把这批“海上爆破手”隐蔽、安全地转移到金厦海域参战,这道难题摆在了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的面前。
        经过反复权衡,陶勇选择了铁路运输,并将这项绝密行动取名为“陆地行舟”。
        然而,军舰“坐”火车,光有铁路是远远不够的。要将鱼雷快艇这样的庞然大物安全装上火车,绝非易事。
        全长超过19米的P-4鱼雷快艇,超出了铁路平板车的长度,鹰厦铁路弯道又多,列车通过这种弯道,装载的鱼雷快艇极易超出限界,造成损坏。
        经过大家讨论,上海铁路局货运处的方案得到了一致认同。他们提出了以3节平板车运载2艘鱼雷快艇的巧妙方法。装载时,可让两艇艇艏相对,这样,鱼雷快艇的重心便会落在前后两节板车之上,在过弯道时,两个艇艏就可以在中间一节平板车上左右摆动,而不用担心超界受损。
        伴随着几声高亢嘹亮的汽笛,编码为10689的列车从上海张华浜站启程,旱地操舟,沿浙赣线、经鹰厦铁路,穿山越岭,日夜兼程驶往千里之外的厦门前线。
        1958年8月2日拂晓,伴随着列车的轰鸣声,装载着12艘鱼雷快艇的10689次列车顺利抵达。
        作为一次规模空前的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炮击金门的成功与否,与制空权的掌握息息相关。因为在现代立体作战条件下,地面部队作战离不开空中掩护。没有空中掩护,想集中几百门地面火炮长时间炮击金门,根本办不到。
        然而,想让大批飞机悄无声息地进入被国民党军掌握制空权的台湾海峡作战,绝非易事。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空军入闽作战由刘亚楼指挥,并组织实施。刘亚楼将聂风智调到了福州空军前线指挥所,坐镇指挥。
        考虑到此次空军转场的隐蔽性,刘亚楼、聂凤智最终决定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将520架战机分三批秘密进入一、二线机场。此时,这些刚刚落地的飞行员或许还不知道,仅仅两天之后,他们就将起飞迎敌,率先拉开金门空战的序幕。
        福建前线,三军部队正在等待着北京的最新命令。此时的毛泽东却仍在反复思考炮击的最佳时机。
    毛泽东敲定炮击最佳时机

        1958年7月27日,毛泽东给彭德怀和黄克诚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中东解决,要有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
        毛泽东为什么要推迟呢?7月下旬之后,中东的局势有所缓和,美英这时候就酝酿着如何撤军。第二个,这时候空军还没有转场,南下北上支援的舰艇还没有到位,推迟炮击对我们比较有利,各方面更有把握。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也在美国的援助下,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美国甚至还派遣“斗牛士”导弹部队进驻中国台湾。这种最大射程超过1000公里、可携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对中国大陆造成了巨大威胁。
        就在台海局势剑拔弩张,战云密布的紧张时刻,1958年7月31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来到北京,与毛泽东进行秘密会谈。然而,在与赫鲁晓夫的交谈中,毛泽东只字未提与台湾相关的任何军事计划。
        但是,《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显示,中苏双方对于反对侵略和维护和平所应采取的措施达成了完全一致的协议。这份公报立刻引起了美国人和蒋介石的关注。
        就在中苏公报发表的当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表达了自己的严重关切,甚至确信解放军已具备了进攻台湾的能力。同一天,蒋介石召集紧急会议。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认为解放军将在三星期之内进攻,还提供了亲自侦察的第一手情报。
        蒋介石确信中共在得到苏联的支持后,将立即对台湾发动攻击。不久后,台湾“国防部”下达紧急戒严令,命令所有军官进入战备状态。预感到危机的蒋介石坐立不安,亲自于8月18日清晨前往马祖和金门视察。
        也正是在8月18日这一天,毛泽东再次提出炮击金门,并且提出“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方针。此时的毛泽东计划以炮击金门的行动,对美国在金门、马祖的态度上进行战略侦察。
        早在4年前,美国同中国台湾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但双方在金门、马祖的协防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这个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只共同防卫台湾、澎湖,不包括金马外岛。但是,金马外岛如果发生战争,美国人援助不援助呢?条约上没有规定。
        1958年8月23日,远在北戴河的毛泽东下令,下午五点半准时向金门开炮。这个关键的炮击时间包含着多重考虑。此次作战,解放军的进攻方向由西向东,因此,下午五点半阳光西射,十分有利于解放军炮兵瞄准射击,而国民党军则处于逆光作战的劣势之中。除此之外,下午五点半也是金门守军防备比较松懈的时候。
    长了眼睛的炮弹

        1958年8月23日下午5点过后,作为厦门制高点的云顶岩上,解放军前线指挥部内紧张的气氛令人窒息,负责炮兵指挥、时任解放军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石一宸,正在等待来自毛泽东的命令。与此同时,云顶岩下解放军的数百门大炮已经做好炮击前的一切准备,炮口直指金门。
        下午5时30分,随着毛泽东一声令下,解放军炮兵阵地上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声,数以万计的炮弹朝金门铺天盖地地射去。5分钟后,金门岛上已是一片硝烟与火海。
        为对金门进行覆盖打击,福建前线共有两个炮兵总群:厦门炮群由3l军负责,以15个炮兵营猛烈轰击小金门和大担、二担;莲河炮群由28军负责,集中17个炮兵营,火力急袭金门岛;另外增配6个海军海岸炮兵连,控制、封锁料罗湾。
        8月23日炮击的第一个目标是翠谷金门防卫部,第二个目标就是敌方的炮兵阵地,包括雷达站。损失最为惨重的是守军防卫司令部所在的翠谷。解放军第一批炮弹打到翠谷附近的北太武山上,升起一柱柱白烟。炮击猝然而来,惊慌之中,国民党金门守军三名副司令——章杰、赵家骧、吉星文,被密集弹片重创,不久身亡。
        解放军炮弹为何对金门防卫司令部所在的翠谷地区一击致命,造成如此大的损伤?
        原来,解放军在找到了金门防卫司令部的具体位置之后,为了让炮弹能更加准确地命中目标,正式炮击前,解放军炮兵专门勘察选定了一座高度、坡度与北太武山相仿的山头进行炮击训练。正因为如此,8月23日炮战当天,解放军炮兵的炮弹才能像长了眼睛一样,准确命中位于翠谷的金门防卫司令部。
        胡琏没有想到的是,解放军第一拨炮火就将他的指挥通信线路打断,其作战指挥中心和炮兵指挥所、各炮兵部队都失去了联络。
        针对金门守军的零星还击,解放军前线炮兵部队开始了第二拨次的炮击,将成千上万发炮弹倾泻在国民党守军尚有还击能力的炮兵阵地上。 
        在解放军开始炮击两个小时之后,天色暗了下来,金门守军开始抢修各处被毁工事。就在这时,解放军前线部队开始了第三拨次的炮击,把正在抢修和灭火的金门守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自败退台湾以来,金门一直被蒋介石视为“反攻大陆”的桥头堡。金门遭受大规模炮击当晚,军方将详细报告送来,但蒋介石已于22点30分按时休息,他并不知道自己一直寄予重任的金门,此时损失竟如此惨重……(据《国家记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