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安娜
虽然是前工业强国,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一言难尽。乌克兰面积在欧洲排行老二,境内多为平原,修路并没有太大的技术困难。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先天地利的国家,公路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炮弹坑路随处可见。
目前乌克兰的公路发展远远落后于该国机械化的总体发展水平。自苏联解体之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乌克兰的公路里程增量几乎为0,其公路密度也只是西欧大国法国的七分之一。高速公路也非常少见,仅在重要干线的特定路段上才有。
如果仅是谈到公路网的里程,对于乌克兰来说倒是情有可原,毕竟乌克兰本身的人口密度较低,每平方公里只有76人。而且乌克兰人均购买力以及汽车保有量也较低,人均维持公路网络的负担较大。苏联时代修建的较为完善的公路网体系似乎也够用。
但若实地看一下这里的公路质量,就会发现这不只是一个客观问题,更有着人祸的成分。2015年以前,乌克兰约51.1%的公路不符合公路状态的最低标准,39.2%的公路需要大规模修整,公路平均行驶时速仅为西欧国家的三分之一。
你能想象在中国开车没有高速,国道全程搓板路是什么体验吗?
当然,这些数字只是按照最低工程标准评估的结果。如果按照实际驾驶体验来看,乌克兰交通官员的意见很有代表性:截至2016年,全国有97%的公路需要维修,预算费用约为200亿格里夫纳(52.7亿人民币)。当年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也允诺在次年将拨款150-200亿格里夫纳用于公路建设,然而国内的政治情况导致预算支出不足。
其实乌克兰的公路问题在进入21世纪后一直是令该国非常头疼的问题。早在2010年,乌克兰就准备借举办2012年欧洲杯的契机进行修路工作,当年初宣布了改善国家道路基础设施的大型建设项目,为此还专门新改组成立了基础设施部,不过最终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乌克兰公路还面临着另外一个问题——超重卡车在许多公路上造成的破坏后果十分严重,如果长期不进行治理,估计剩下的 3%完整路面也将难逃厄运。
面对越来越差的路况,乌克兰政府还是从牙缝里抠出了一些银子。2015-2018年,乌克兰公路局共完成了对6800条国道和地方道路的维修,超过了2005至2015年10年间的工作量,但全国整体情况依然还是“一个烂摊子”。
新的规划还在继续,今年4月下旬,乌克兰政府计划投资1000亿格里夫纳用于道路建设,不过具体进展谁也无法预测。
与公路状况相比,乌克兰的铁路建设却有自己的特色,这得益于它本身也是老牌铁路大国。
乌克兰在沙俄时期长期属于俄罗斯领土的一部分,然而乌克兰的土地上出现铁路的时间比俄国内第一条铁路出现的时间晚将近20年,建造者也不是俄国人,而是英国人。
19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法盟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并发动了著名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为了方便盟军运输,英国于1855年修建了全长23公里的大克里米亚中央铁路,将半岛上的两大战略要地巴拉克拉瓦和塞瓦斯托波尔连接了起来。
这条铁路为当时的盟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到了19世纪末期,乌克兰的主要铁路网已经形成,连接了乌克兰大多数工业和农业地区的行政中心以及主要海港和河港。在一战期间,乌克兰的铁路长度已达到15600公里。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铁路系统被单独拆分出来,自成一系。截至目前,乌克兰铁路总长度超过23000公里,为全球第13大铁路网系统,远超乌克兰在世界上的国力排名。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公路发展应该比铁路更完备,而乌克兰的公路与铁路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是苏联时代至今尚未消退的印记,也可以说是乌克兰当代史的一个缩影。(据《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