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中国的国际组织女性高官

  • ■ 刘铁娃(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富有男性色彩’的工作中,才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联合国国际法院副院长薛捍勤如是说。与此相映衬的,是近年来国际组织中中国籍女性高官不断增多的现象。这反映出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及全球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中国女性的能力建设更为令人瞩目,更重要的是,女性官员的增加也符合联合国在新形势下的改革方向。
    四大女将
      陈冯富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她于1947年出生在中国香港,祖籍广东顺德,是第一位担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中国人,也是首位担任联合国专门机构最高长官的中国女性。
      陈冯富珍先后在中国香港、加拿大、新加坡完成了基础教育、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1991年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学习过管理发展课程,1996年在清华大学参加了中国研究培训课程,2000年又在国家行政学院参加了高级中国研究课程。
      在工作背景方面,她最初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署做妇幼保健服务的医生,最终升至署长,既有专业技术,又有管理经验。她还曾担任过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工作小组副主席、传统药评估与研究方法指南会议主席、人类环境保护司司长等职务,这些为她后来在世卫组织的高层管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储备。
      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机构首位中国籍大法官张月姣1944年出生于吉林,1968年获得法国汉纳大学学士学位,1981至1982年赴美国乔治敦大学法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85年取得中国律师资格;1997~199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法律,完成JSD博士课程,精通英语、法语。张月姣曾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条约法律司司长、亚洲开发银行助理法律总顾问等职。
      在进入WTO上诉机构前,张月姣已身兼数个“第一”:第一个在世界银行担任法律顾问的中国人、第一个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局中国籍局长、第一个在西非开发银行担任董事的中国人、第一位中国籍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理事和专家。
      联合国国际法院副院长薛捍勤1955年出生在中国山东,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于1980年进入外交部条法司,在外交部工作期间两次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在条法司先后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薛捍勤曾担任中国驻荷兰大使,并兼任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代表,这段经历成为她后来走向国际法院的重要一步。
      薛捍勤2005年当选为布鲁塞尔国际法研究院院士,2008年任中国驻东盟首位大使。2009年她被推选为亚洲国际法学会会长,2010年5月12日当选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主席,2010年6月29日,薛捍勤当选国际法院法官。
      1962年出生的柳芳,是南京大学法语言文学学士,荷兰莱顿大学航空及空间法硕士,武汉大学国际私法硕士、博士,精通英语、法语,现任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秘书长,也是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籍秘书长、首位女性秘书长。
      1987年起,柳芳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际合作司任职,至2007年进入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工作,担任国际民用航空组织行政服务局局长;2015年8月1日起担任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秘书长;2018年获连任,任期至2021年。
    个人能力、国家支持、国际需求
      从四位的经历不难发现,是个人能力、国家支持与国际需求的有机结合,成就了陈冯富珍们的个人职业理想,也兑现了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承诺。
      从个人能力来看,几位女性官员不仅具有“学贯中西”的强大知识背景,还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对各自的专业领域工作更是了如指掌。
      从国家层面看,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性别平等事业并支持女性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2019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指出,中国妇女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从国际组织层面看,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作用的发挥,是联合国全球治理理念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2000年签署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促进两性平等和妇女赋权”成为八项目标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娘子军扩群”将成为下一阶段全球治理“新的增长点”。有志于加入其中或促进相关事业发展的人,应为此做充足的准备。(据《环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