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封面
“美国第51州”美梦难圆
-
■ 陶短房 候涛 武彦
6月26日,“华盛顿特区升格为州”的提案在美国众议院获得通过,让“美国第51个州”的话题重获关注。自从1959年夏威夷成为美国第50个州后,虽然美国国内、海外领地乃至不少其他国家和地区提出申请成为“美国第51个州”,但都因为各种因素而美梦破灭,以至于“美国第51个州”已经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个梗。
相比华盛顿特区正统的“立州”要求,纽约“立州”构想其实更早,某种程度上还真的实现过。纽约州本来就是一个州,怎么还要再“立州”?所谓“纽约立州”,就是把原来的纽约州再分割成两个甚至更多的小州。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前夕,原本属于纽约州的佛蒙特宣布“独立”,成立“佛蒙特共和国”。它作为北美十三州的“盟邦”参加独立战争,并在1791年3月4日投票决定加入美国,成为第十四个州(也是北美十三州“原始股”外第一个加入美国的新州)。如前所述,美国州的政治权力实在太诱人。为避免再出现“佛蒙特事件”,1787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特意增加了限制性条款,规定任何从原有州中分离并成立新的州,都需经由联邦和原有州国会表决批准。但即便在剩下的纽约州土地上也是矛盾重重,各自有人主张“独立成州”,但里士满等多个县威胁“如果你们分裂,我们就加入新泽西州”,再加上联邦方面介入调停,纽约“分裂新州”的闹剧才算有惊无险地度过了。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时,纽约州的布鲁克林等大部分区域坚定支持联邦,但曼哈顿、长岛和斯塔滕岛有很多靠棉花贩运牟利的商人,他们出于自身利益同情邦联和奴隶制。在他们的怂恿下,当年1月6日,纽约市长伍德宣布在这三个岛上建立“三岛自由市”脱离纽约州、独立为新的州。他认为这样可以维持和南部邦联的棉花贸易,并借此夺去原纽约州收入的2/3。但纽约州位于北方联邦的大后方,且大多数民众支持废奴和联邦,在这样的氛围里搞“独立王国”实在是痴人说梦。随着北方联邦在军事上逐渐夺取主动,“三岛立州”的梦想仅持续两个月就破灭了。1969年,作家梅勒和布雷斯林也曾组成“立州联盟”,试图分别竞逐纽约市长和市议会主席,主要政纲就是将纽约市区另立“纽约州”,让剩下来的地方变成“布法罗州”,但他们在选举中失败,“立州”不了了之。纽约州虽然是美国面积最小的州之一,但州内主张“立新州”的地方还真不少:2010年4月,拿骚县长曼加诺提出“拿骚立州”,理由是“我们特别富、不愿被穷人吃大户”;自20世纪末以来,共和党籍政客库尔一直主张“西纽约独立建州”,这样支持共和党的纽约西部就能稳获两个参院议席和相应的总统选举人票。纽约“立州”不成的原因,除了“州内分州”受到宪法制约外,也因为该州有“立州”想法的地方还不止一个,若答应了其中一个,不答应其他地方则难以服众,可全都答应又成何体统。党争让华盛顿特区“立州梦”破灭众所周知,初生的美利坚合众国首都在费城,但在随后的独立战争中,费城、纽约等适合成为首都的大城市相继陷落,各州代表一直为“哪里才适合做美国首都”争吵不休。最终作为折中方案,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各“让地5英里”作为新首都的所在地,定名为“哥伦比亚特区”。1878年,哥伦比亚特区下辖的三个行政单位(华盛顿市、华盛顿县、乔治敦镇)合并为华盛顿市后,华盛顿市已覆盖面积本来就不大的特区全境,因此特区政府、议会都被取消,由华盛顿市政府取而代之——这个市政府本身也非常畸形:自1800年建市直到1974年,长达174年历史都没有专职市长,而是由美国总统兼任。美国首都也从这时开始被称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华盛顿特区)。华盛顿特区民众对这种不伦不类的状况十分不满,“我们交税、参军服役并为美国经济做贡献,却无法享有全部公民权”。他们自南北战争后一直试图将特区升格为州。要知道,美国各州享有非常优厚的政治待遇:拥有选举总统的关键要素——选举人票名额,可以直接选举州长,拥有联邦参议院的议席(每州两个)和众议院的全权议席(华盛顿特区在1964年之前没有众议院议席),拥有独立的地方财政权等。自19世纪末至二战后,华盛顿特区民众发起“争取特区合法权益”的运动。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相继成为美国第49个和第50个州后,华盛顿特区大受鼓舞。田纳西州参议员柯佛维尔率先发起并通过了赋予特区选举总统、副总统权力的宪法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华盛顿特区获得3个总统、副总统选举人名额——这与佛蒙特、北达科他、阿拉斯加等人数较少州的选举人名额相同。1973年,美国国会又以恢复华盛顿市政府、市议会的形式,将地方行政权力交还给地方。眼看升格为州的第一步已经成功迈出,1978年加州民主党籍众议员爱德华兹首次提出“华盛顿特区应被视作一个州”。同年3月23日和8月22日,他提出的修正案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通过。但在随后7年里,该修正案仅在新泽西、密歇根、俄亥俄等16个州议会获得批准,未达到38个州批准的“3/4门槛”,华盛顿特区成为“第51个州”的第一次正面努力,就此失败。1993年,华盛顿特区第二次“立州尝试”在众院诉诸表决,结果以153票对277票被否决。在历次“立州”投票中,总体上是共和党反对、民主党赞成。因为华盛顿特区的非洲裔美国人比例在1970年就已高达71%,他们几乎都投票给民主党。照此趋势,未来民主党将稳获“新州”的两个参院议席。难怪外界普遍不看好这次“立州”提案闯关共和党掌控的参议院。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人麦康奈尔公开表示,“只要我还在这里,这事就没得商量”。菲律宾想加入美国屡遭拒与美国主动拉拢的波多黎各比起来,同样在美西战争后被划为美国殖民地的菲律宾也曾多次申请加入美国,但美国的态度却冷淡得多。从一开始,占领地处远东的菲律宾就被当时的美国公众看作是“没有回报且代价昂贵”的做法。1901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表示,“我们希望为他们做一些其他国家从未为热带国家人民做过的事情——让他们在真正适合自由国家之后自治。”不过在美国扶持的菲律宾议会中,虽然也有希望脱离美国独立的民族主义者,但大多数议员都希望菲律宾能成为美国的一个州。1900年,佩德罗·帕特诺领导组成联邦党,承认美国主权、确立和平以及最终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成为该党的政治纲领。联邦党得到菲律宾总督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的大力支持。不过所谓“人走茶凉”,塔夫脱1903年离开菲律宾后,失去与美国政坛高层联络的联邦党在各地的影响力日渐式微。1934年,美国通过《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准予菲律宾在10年后独立。虽然日本在二战中曾一度占领菲律宾,但战争结束后,美国仍同意菲律宾在1946年获得独立。不过在菲律宾国内,希望加入美国的呼声一直未断。1971年9月19日,菲律宾前国会议员鲁菲诺·安东尼奥通过报纸广告发起“菲律宾成为美国州运动”,声称获得125万支持者。该运动的目标是到1973年赢得1000万支持者,以便能就菲律宾成为美国第51个州举行全民公投。然而由于菲律宾当局于1972年9月实施戒严令,计划中的全民公决被取消了。1986年8月30日,首届“国际建州会议”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行,菲律宾和波多黎各都派出代表参加。1988年1月30日,由菲律宾裔美国人组成的“新菲律宾成为美国州运动”正式请求美国国会宣布菲律宾为第51个州,该组织通知美国国会“将提交一份有1500万人签名的请愿书”。进入21世纪后,“菲律宾成为美国一个州”的主张仍然是菲律宾政治舞台的一部分。该运动的支持者认为,如果菲律宾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或海外领地,菲律宾人的生活质量会提高、贫困会减少。例如2016年菲总统大选中,参选人阿图罗·帕切科就表示,如果他当选总统,将推动菲律宾成为美国第51个州。(据《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