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西情报站:大山里的一条隐蔽战线

  • ■ 安睛

        在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有一座距离北京城最近的千米高山,名叫妙峰山。在妙峰山脚下,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建有一个情报交通联络站。从抗战到北平和平解放的近10年时间里,近百名从事情报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为革命事业奋斗着,在生死边缘徘徊着……

    香会圣地下的地下交通站

        在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有一座妙峰山。妙峰山主峰海拔1291米,是距离北京城最近的千米高山,登上山顶即可见永定河。这里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宗教朝圣地点。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妙峰山开山半月余,日以万计的香客络绎于途。而在香会圣地之下,还有一个不为众人所知的隐蔽战线——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
        1937年北平、天津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中的工作只能以秘密状态进行,但对抗日根据地来说,优先获取准确的情报至关重要。为此,党的地下组织在沦陷区城市和交通要道,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彻底转变工作方式,深入群众,以隐蔽的方式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和统一战线工作,支持和配合敌后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妙峰山山脚下涧沟村的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由此成立。
        从1939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在平西开展交通联络任务到1949年1月北平解放,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的工作从来没有间断过。近10年时间里,近百名从事情报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曾在这里为革命事业奋斗。
    传递电波的真假夫妻

        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和翠平假扮夫妻,深入虎穴,与敌人斗智斗勇,为中国共产党传递了大量情报。平西情报站里王文与夫人王凤岐就曾经历这样的真实人生。
        1932年,王文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历经长征,作战英勇,被组织送往苏联学习无线电和情报专业技能。1941年秋天,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为加强北平与华北局之间的通讯联系,决定派王文携电台到永定河北岸妙峰山以西的抗日游击区建立秘密联络点。
        他的主要任务是把从北平获取的情报转发到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然后将华北社会部领导的指示转达到北平的秘密工作者手里,同时兼管收发平西军分区的部分电报。
        由于永定河北岸距北平较近,日伪军经常进山“扫荡”,王文和通讯员赵锦堂只能把电台设在妙峰山的一个山洞里。他们白天化装成农民帮村民打柴、背水、锄地作为掩护,晚上收发电报。
        1942年的一天,王文到河北省易县的华北局社会部参加培训,时时任华北局社会部副部长钟子云找到他说:“组织上决定派你和王凤岐同志一起到北平建立秘密电台。为了合理掩护,由你们俩和一位陈老太太组成一个革命家庭。如果你们俩同意,组织上可以批准你们结婚。假若不同意,为了革命工作,也要装成名义夫妻来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同时,组织也与在此参加培训的游击队队长王凤岐进行了谈话。她的任务是以家庭主妇的身份,掩护王文收发电报,配合党的秘密工作者传递情报。经过慎重考虑,王文和王凤岐决定服从组织安排,结为夫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地下工作。
        他们搬进北平鼓楼南大街烟袋斜街的小石碑胡同。白天,王文在书店上班,陈老太太和王凤岐婆媳俩操持家务。晚上,为了避开日伪侦测台监听时段,就在凌晨2点到5点,抓住空隙与华北社会部、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电台联通。
        但是,北平城里交流电线多、干扰大,天线又不能架得太高;王文在妙峰山游击区使用过的电台输出功率太小,和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的电台一直联通不上,最后,经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领导同意,王文自己找材料制作了大功率发报机。
        为了传递情报时不发出声响引起邻居怀疑,王文和王凤岐想了很多办法。譬如在竹竿上套上半米长的絮有棉花的袋子,在经过的三道门合页柱眼里滴上油,专门穿软底鞋,等等。
        就这样,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红色电波频频飞越古城传到平西。
    以血荐轩辕的梁波站长

        1943年,梁波被派往妙峰山,接任平西情报站站长。
        这时的平西情报站,对外叫民运组,还是驻扎在涧沟村西边靠山坡的几间民房里,一有情况,便于迅速撤离进山里。
        清风店战役前,平西情报站掌握了详尽的敌方部署、计划等情况,梁波及时汇报给边区领导,为取得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当国民党大举进攻张家口时,敌人的兵力调动、部队番号平西情报站都能首先掌握。但这里的工作人员住在大山沟中,物资药品都很缺乏,生活十分艰苦。
        几个村干部一年到头跑工作,没有分文报酬,家里五六口人盖一条被子。孩子们有时连粥也喝不上,和大人一起吃南瓜、吃树叶。梁波看到这些,心里十分难受,他主动借钱给村干部们,让他们到外面买牲口,弄回来贩卖赚几个钱,让孩子们过年时也能吃上一顿饺子。
        梁波经常对周围的群众说:“咱们现在虽然困难一些,但胜利最终是属于咱们的。”他和同志们一起用小拐磨磨面,带领大家种西红柿、土豆。他是大学生出身,但却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常和乡亲们聊天、拉家常,他让村干部把乡亲们集中在一起,给他们讲国际国内的形势,就这样,梁波与涧沟村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和小孩都亲切地称他“老梁”。
        1947年9月,国民党调集大批人马准备进攻平西解放区。9月17日,北平城内的交通员来汇报重要情报,事关重大,梁波坚持亲自到七王坟跟交通员接头。
        在撤离过程中不幸被敌人发现,为了掩护战友突出重围送走情报,梁波自己留下销毁密电码本,被敌人抓捕,牺牲在了敌人的刺刀下,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7岁。
        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是中国共产党众多隐蔽战线中的一个,现在的旧址陈列馆仍旧坐落在妙峰山下涧沟村中,它简陋、素净、其貌不扬。
        但它西连晋察冀根据地,东接平津敌占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重要情报交通枢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党的隐藏战线事业和平解放北平建立了不朽功勋。
    链接

    隐蔽战线的主要工作
    并非“搞情报”
           在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两个战线的斗争:公开的武装斗争和隐蔽的地下斗争。
           对地下秘密工作的任务,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曾这样总结说:“公开工作之外,还要有秘密工作与之相配合,这就是党的秘密组织工作,群众的秘密组织工作(作为群众公开组织的核心),党派的秘密联合行动,秘密的情报工作,公开组织与公开斗争的事先秘密准备等。”在毛泽东所概括的秘密工作五大任务中,情报工作只排在第四位。
           当年,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的最重要目标,是在政治上争取敌占区的人心;地下工作者大多数在从事工运、农运、学运和秘密的统战,发动和组织群众拥护共产党,而不是搜集情报。比如,在解放战争中,中共隐蔽战线的最大成就,是在国统区发动广大群众掀起轰轰烈烈的反饥饿、反内战的群众斗争。
           这些看似平凡却意义重大的工作,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对此有过不少精彩的演绎,像电影《风暴》、《青春之歌》中塑造的地下工作者的形象曾感动了亿万观众。
           影视作品进入市场商业化阶段后,一些影片出现了“地下工作;搜集情报”的创作误区,导致许多观众一谈到革命战争的地下工作,就认为是“搞。情报”,这完全是以偏概全。(据《前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