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时而变,随事而制

  • ■ 范毅 郭建忠

        作为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多次遭到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
        1934年11月,国民党军紧跟红二十五军行军队伍后,却又不敢贸然出击,对红军利用地形设伏兵的战法忌惮三分。徐海东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设伏兵,命令红军队伍直接掉头,给予国民党军迎头痛击,国民党军瞬时溃败。之后,国民党军在红二十五军到达独树镇前设下伏兵,并突然发动袭击。红军被动防御,情况十分危机。此时,徐海东正在行军队伍的后部,组织红军战士阻击后方追兵。紧急情况下,徐海东当机立断,下令转变防御策略,率部巧妙甩开追军,迅速驰援前军,集中兵力与国民党军激战。这一决策大出国民党军的意外,使局势产生积极变化,经过数小时的苦战,红二十五军终于击退敌军。
        历史上,“因时而变”从而把握主动权的实例不胜枚举。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帅兵南征张绣。交战没多久,曹操突然主动撤退。在这种形势下,张绣准备乘胜追击,账下谋士贾诩极力劝阻不要追击,张绣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顾贾诩的劝阻,帅领重兵追击,果然中了曹操的埋伏,损兵折将回到大营。此时,贾诩却突然劝到:“将军应立刻整顿人马,火速出兵追击曹操。”刚刚败阵而归的张绣听后,一头雾水,问到:“我不听你的建议出兵才落败,为什么现在又要出兵追击?”贾诩耐心讲述了两次追击的不同点:曹操足智多谋,未败而退,必有原因,我断定曹操会设置埋伏,周全组织断后,这时追击难以致胜。而追击失败后,曹操难免会放松警惕。从另一个方面考虑,曹操匆忙撤兵,两次设置埋伏的可能性不大。综合来看,曹操绝料想不到我们会杀个回马枪。此时和彼时相比,形势已经变化,肯定要采取不同的做法。贾诩一语点醒梦中人,张绣急忙重整旗鼓,再次追击,果然将曹操的后军打的溃不成军。实际情况是,曹操急于撤军,确是由于袁绍趁火打劫,欲突袭曹操大本营许县,逼得曹操不得不放弃南征张绣。
        无数实践表明:“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是一种极其注重时效的谋略,关键点在于如何赢得主动、怎样抢占先机、是否当机立断。
        作出改变赢得主动。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中讲:“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意思是,聪明的人能根据所处时期的不同来改变策略和方法,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改变来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重点在讲,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应善于研究形势、精准把握形势、因时改变策略。徐海东的及时应变令人印象深刻,在危机边缘,假如不思改变,缺乏破釜沉舟的勇气,一味追求稳妥,往往会陷入被动,与胜利擦肩而过。三国时期张绣两次追击曹操,一败一胜,印证了那句名言“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第一次追击中了埋伏,贾诩劝张绣继续第二次追击,表面上看来是劝张绣“再错一次”,但这恰恰是对常识思维的“因时而变”。从张绣的角度看,这是对常识思维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胜不追而败追。”事实证明,此举确是按照实际情况作出的正确决策,最终帮助张绣赢得了主动。
        洞察秋毫抢占先机。《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讲“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意思是:决策关键在于能洞察局势的不足,掌握所处形势,顺应发展趋势,集中优势,取得胜利,这是以高超的谋略为基础才能实现的。
        徐海东正是看准了国民党军把大量精力放在对伏兵的防备上,在明辨优劣、“顺详敌之意”的基础上大胆正面组织对抗。遭受到前后夹击,徐海东因地制宜,果断集中兵力,“并敌一向”收获奇效。
        认清本质当机立断。《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详细描述了数十种“相敌”之法,其要义是拨开迷雾、认清本质。能否认清事物本质特征,对最终做出的判断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是“因时而变,随事而制”的重要前提条件。《菜根谭》中讲:“鸿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矢,总非当机作用;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才是了手工夫。”“鸿未至先援弓”讲的是等待时机,“兔已亡再呼矢”告诫须当机立断,“风息时休起浪”提示要认清本质,“岸到处便离船”强调应不逆潮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蕴含的谋略。
        徐海东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把敌情和我情放在一起看,看透了国民党军的老套路,弄清了国民党军队协同行动难的特点,用灵活多变的战法从容应对。贾诩不拘泥于一时的形势,从曹操未败而退的理由上去揣测,从曹操撤兵的原因上去思考,跳出了当时的时势再回头来看,一事一法地探寻本质,才会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应势而动。
        把握以上三点,“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方可有的放矢。(新华社供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