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 黄飞

        在湖北省谷城县的汉水之滨,千年古镇茨河镇西南3.6千米有一个小山村,叫下磨石村。下磨石村幅员面积3.58平方千米,居民261户、956人,有3个自然小组。处于襄阳市、谷城县主城区半小时经济圈内,素有“谷城东大门”、“襄阳后花园”之美称。
        2018年11月25日,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挂牌成立,2019年4月进驻下磨石村结对帮扶。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退役军人事务局坚持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分户帮扶整村推进。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委经研究决定,选配责任心强、对农村工作比较熟悉的尹安明同志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王德军、黄飞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驻村工作队严格执行“五天四夜”驻村工作制度,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心两知道”“三互四同”工作方法。即:工作队要和贫困户交心谈心,从心开始;知道贫困户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知道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生产生活中要互帮互学互教;同吃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针对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农民群众最关注的事情抓起,从农民群众最希望办又无力办的事情做起,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积极疏导、耐心解释、排查纠纷、化解矛盾,强基固本。
        近两年来,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29名机关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采取专题学习、组织座谈、调查访问、政策宣讲、走访慰问、进村入户等形式,累计开展帮扶活动130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组织宣讲活动11次,提高了老百姓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知晓度,凝聚了老百姓脱贫致富共识。
        村子长远发展基础设施是支撑和关键,这两年来,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协调参与村水、电、路、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工作,先后拓宽硬化四好公路5000米,铺设改建自来水管道600米。对现有的两个文化小广场进行环境整治提档升级。针对村委办公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文化设施缺乏,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争取资金对村党群活动中心21间房屋进行修缮改造。
        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本着巩固传统产业,发挥优势产业,培育新型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结合行业优势积极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发挥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2020年,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引导磨石村发展集体经济种植艾草70余亩,利用现有资源继续发展好中蜂养殖,村退役老兵邓世全创办的磨石农庄也在去年8月1日开始营业。
        冰融雪化,春暖花开。拨开疫情笼罩的阴霾,谷城县下磨石村的田间地头已经出现了忙碌的身影。修剪树苗、松土施肥、稻田除草、土地翻耕、浇水、农机检修、农资购买、渠道清理等……一幅优美的农耕画卷在下磨石村徐徐展开。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组织下,村民们狠抓农业产业发展、夯实脱贫成果。
        罗永辉是下磨石村一组贫困户,也是种植养殖能手。今年,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他又承包了外出务工农户的20亩田地,还养了800只鸡和两头母猪,打算扩大种植养殖。“现在党的政策好,我增加了种植面积,翻地、灌水、耕作就得提前,要不然会耽误大田移栽。年底还计划添置一辆农用车,方便农资物资运输。”正在操作拖拉机翻地的罗永辉高兴的说。
        “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根据去年的经验你今年要扩大养殖,多养点羊,鸡可以少点,早点娶个媳妇……”这是工作队和建档立卡户兰川川在协商发展产业。兰川川是下磨石三组贫困户,本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干重活,每天需吃药,一个月下来药费四五百元,36岁至今未婚,2019年5月母亲患病去世,家中就靠年过六旬的老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驻村工作队多次入户走访,得知兰川川以前有过养殖经验,指导他发展养鸡600余只、羊30只,2019年收入4万余元。今年,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他又发展养羊43只,养鸡300余只,还养了鸭和鹅。
        每逢重大节日,襄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都要带领帮扶干部职工开展慰问活动。下磨石一组贫困户宋安才女儿患有红斑狼疮,每月看病吃药费用需2000多元,结对帮扶干部万勇多次来家看望了解生产生活,送上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累计捐款2000余元。在贫困户陈先华家,帮扶干部任定武得知包保户陈先华养猪缺资金,特意将买好的小猪送到家中。栽下“摇钱树”,走上致富路,一大批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获得感明显提升。
        谈到村里的变化,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尹安明指着“三面光”排灌沟渠和生产水泥路介绍说,“现在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了,乡亲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改变,只要勤快、肯干,地里能种出‘黄金’,当前我们需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形势下的生产生活,为确保丰收奠定良好的基础,同奔小康我们有信心有决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