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磁脉冲武器:无形空间作战利器

  • 张强

        外媒报道称,俄罗斯日前公布了其正在研制的电磁脉冲武器的一些技术细节,指出该武器可打击6英里(约9.66公里)以外的目标。该武器可以用电磁脉冲击落空中的有人机或无人机。据称,俄罗斯从2015年开始测试电磁脉冲武器,目前其对空中目标的平均射程是7-8公里,最远可达10公里。
        对此,军事科普作家方长安表示:“从新闻报道中看,这是一种电磁脉冲定向能武器。但它实际上是一种高功率微波(HPM)武器,有可能是俄罗斯Ranets-E高功率微波武器系统的一次升级改造。Ranets-E系统首次露面于2001年,2008年正式推出。该系统被称作‘射频炮’,使用一个X波段、500兆瓦的脉冲大功率微波源,生成500赫兹、10-20纳秒的脉冲,平均输出功率为2.5-5千瓦,作用距离7-12公里。”因此,此次披露的定向能的电磁脉冲武器很可能是Ranets-E的改进版。
    是否需要进行防护升级
    值得商榷
        从作用效果上讲,电磁脉冲武器是一种专门用来干扰、破坏甚至摧毁敌人指挥、控制和电子系统的武器,可利用短时间产生强大的电磁场能破坏对方的电子电路、雷达、通信指挥系统,是介于常规武器和核武器之间的一种新型大规模电磁杀伤性武器。例如俄罗斯的Krasukha-2雷达干扰系统,实质上就是一种大功率微波武器,它可以实施干扰并破坏目标硬件。
        “电磁脉冲武器基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也是最早出现的电磁脉冲武器,是低当量核弹在高空引爆所产生的高空核爆电磁脉冲(HEMP)武器,其作用距离可达几百公里;第二类是电磁脉冲发射器产生的高功率微波(HPM)武器,其作用距离可达几十公里,俄罗斯此次曝光的电磁脉冲武器即属于此类;第三类是利用高爆弹药及相关装置产生的高频超带宽(UWB)电磁脉冲武器,其作用距离在百米左右。”方长安说。
        由于影响的区域极为广泛,传统的电磁脉冲武器,或者说是第一类电磁脉冲武器的投送不需要精确制导系统,甚至还可以在高空引爆,因而威力更大。这导致很多人称其是信息时代的“第二原子弹”。针对这种电磁脉冲武器,目前正在研制的防护技术包括新型吸波材料、等离子材料等先进材料防护技术,以及针对电子技术装备的电磁自适应技术、微波固态加固技术、演化硬件加固技术等。“目前主要的应对方式包括改进指挥所的基础设施,采用新方案、新技术改进武器装备平台的设计,以及采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电磁环境进行可视化侦测,以更好地防御电磁脉冲武器。”方长安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磁脉冲武器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种类。拿上述俄罗斯的电磁脉冲武器来说,它可发射一股持续时长仅一秒的电磁脉冲,以光速击中目标,10公里范围内的飞机一旦被击中,机上设备都会被烧毁。
        那么,这种定向的电磁脉冲武器出现后,有人机、无人机未来应该如何进行防护呢?
        对此,方长安认为,俄罗斯这种电磁脉冲武器作用距离目前仅10公里左右,是一款战术级的武器,有人机、无人机的作用范围远远要大于此。目前看仅对战术级无人机、超低空飞行的武装直升机等构成一定威胁,而且在现行防护技术不济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专注于电磁脉冲武器的防护升级,是值得商榷的。
        “但是,从长远看,在战略级和战役级防护电磁脉冲武器的攻击方面,强化重要指挥控制平台、重要作战场所和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电磁防护,是电磁防护领域的当务之急。”方长安表示。
    有限范围内使用可能成为常态
        外媒报道说,电磁脉冲武器与电子战武器有明显区别,尽管电子战武器可以在几百公里范围内进行电子干扰,但它的威力小且无法摧毁敌方设备,而电磁脉冲武器可以物理上消灭敌人的设备。
        对此,方长安表示,从电子战向电磁脉冲作战转变,是在无形作战空间的一次作战方式升级转换,一种是电磁低能量密度的干扰、瘫痪,另一种是高能量密度的破坏和摧毁。
        “从根本上讲,电磁发射平台的频谱覆盖、辐射强度、脉冲时间等性能相对不足,更多的是起到对电子平台作战效能的遏制作用,或者引起内部电子元器件电流电压的紊乱而自毁。而电磁脉冲武器,由于高密度能量且具有作用时间迅速、覆盖战略战役战术级所有频段、杀伤半径大等特点,不仅能够直接从物理上摧毁敌人的武器平台,而且能够对人员进行‘热效应’杀伤。”方长安说。
        方长安分析认为,由于国际军控和裁军领域尚未对该领域进行规范,且该领域还处在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因此,电磁脉冲武器在有限范围内的使用可能成为常态,并且会得到快速的发展。 (据《科技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