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看中国:这么近,那么远

  • ■ 赵旭

    印度人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中国

      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度民众主要通过本国媒体的报道了解中国。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及《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印度斯坦时报》等几家主流媒体都在中国派有常驻记者。不过,中印两国之间的历史纠葛,以及部分印度人对华长久以来的“瑜亮情结”,也反映到印度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上。
      在2012~2014年记者驻孟买期间,许多印度民众依旧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印度有不小的差距。“上海多久会超过孟买”的话题在中国人看来有些好笑,但印度民众却在很认真地讨论。
      后来,随着互联网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中国品牌智能手机大量占领印度市场,普通民众开始借助各种手机应用程序推开了解中国的窗。
      目前,中国一些主流媒体在印度开设了新媒体平台,定期通过这些平台发布中国的社会新闻,提供给印度民众更多了解中国的角度。此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合并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印度听众的印地语频道已运行数十年,收获了一批忠实听众。

    印度作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大国,
    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实力及中国发展
      印度政府对中国的经济实力有清晰的认知,但也仅限于政府高层。在民间,常年与中国做生意的贸易商也深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然而,以上两个群体加在一起,在印度人口中也是极少数。
      印度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实力和中国发展等问题,需要从印度的中国观之变中来观察。由于中印政治体制不同,加之上世纪60年代发生过边境冲突,当前印度政界人士的中国观基本受西方中国观影响。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1988年的约40年间,印度的中国观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印度对中国以赞美的主流话语和警惕的支流话语双轨并行。这一时期印度中国观的主流心态是忽略中印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差异。但在边境冲突爆发前后,这种积极而乐观的心态彻底转向蓄意放大两国之间差异的消极趋势。支流心态取代主流心态,成为对中印关系和印度中国观影响的主要因素。
      1988年至2017年的30年间,印度中国观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印度对中国的全面认知变得复杂。印度政界和学界、媒体和公众等各个阶层的人在认识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发出不同的声音。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各界对中国经济增长、国防现代化和国际影响力等重要方面的看法各异。总体上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即随着中印关系忽远忽近,印度的中国观也随之变化。
      部分印度学者认为,要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上学习中国。在将中印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的过程中,一些印度学者也意识到了印度与中国合作发展、互惠共赢的必要性。有学者提出,两国间的竞争并不必然引起冲突,印度和中国必须学会和平共处,相互合作。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印度如何看待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印度政府始终追求缩小对华贸易逆差,这使得印度一直以来对扩大中印经贸往来的意愿不强。过去10年间,中印年贸易总额从600亿美元增至不到1000亿美元,同期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却不断加大。从目前两国制造业发展程度和生产水平分析,印度想在经济上对华脱钩或减小逆差都不现实。印度商界人士在过去十多年间已经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建立了紧密的市场连接,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和资金进入印度的贸易和投资领域。
      印度国内存在的对华疑虑和防范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印间正常的经济互动和人文交流等。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与中亚地区能源合作、中国与南亚地区合作等领域十分敏感。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主席古普塔直言,作为近邻,印度没能分享到中国经济腾飞的红利,这与印度始终保持对华防范心态息息相关。

    印度人认为中印两国最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合作?

      中印合作应是全方位的。
      从经贸角度看,两国是世界上唯二的十亿级人口大国,产业结构互补性强,两国互为对方市场。印度是许多初级矿产品出口国和粮食出口大国,仿制药优势明显,而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能满足印度民众生活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同时,中国的工程外包和印度的服务外包互有优势。当前中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某些制造行业的技术和资金也愿意扩展到印度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在国际上,印度和中国都是能源进口大国,两国携手可以增加买方话语权。
      从人文角度看,中印比邻而居,交往延续千年。中印学界间增加交流频次、提升交流等级,对促进两国互信至关重要。中印双方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而文化艺术交流仍处于较低水平。

    印度人最喜欢的中国商品有哪些

      印度人最喜欢的中国商品非智能手机莫属。小米、vivo和OPPO在印度市场的占有率近年来不断攀升,目前已占据印度70%左右市场份额。小米的家电系列产品也颇受印度民众喜爱。
      根据康特波因特研究公司最新调研,印度智能手机市场2019年的出货量达到1.58亿部,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面对这个“香饽饽”,不少中国国产品牌纷纷转向印度市场。5月31日,据媒体报道,印度网络媒体研究公司(CMR)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印度智能手机品牌出货量,中国的小米、vivo和OPPO均跻身前五名。从数据看,早早进入印度市场的小米位居第一,vivo居第二,OPPO居第五。
      总的来说,印度从中国购买的商品包括大量电信、仪器、计算机硬件、化工、消费电子、钢铁等产品。而“印度制造”大多偏向军工、汽车、化工、港口、电子产业、制药等行业。与普通印度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印度制造”似乎并没有提到日程上,以至于每到逢年过节,当这种消费品的需求量大增时,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依然是中国产品。
      此外,中国的互联网应用产品颇受印度年轻人欢迎,以抖音国际版TikTok为代表的应用程序在印度的活跃用户以亿级计算。
      近来,印度出现了一些抵制中国制造的声音。对此,印度国内有一些理性声音认为,现阶段印度根本无法摆脱对中国商品的依赖,抵制行为造成的后果最终会转嫁给印度民众,在提高生活成本的同时降低消费品质。此外,将中国资金拒之门外也减缓了印度制造业升级进程,在国际上对印度营商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印度人是否喜欢来中国旅游
    他们最喜欢哪些中国城市
      总体上看,印度人赴华旅游的比例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不够。印度人对去西方发达国家旅游更为向往。不过,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在对华认知上,基本都会发生颠覆性改变。当前印度赴华人群仍以经商群体为主,比起北京,他们对上海、义乌、广州等城市更为了解。

    印度人会看中国的影视剧吗
    最熟悉的中国影视明星有哪些

      中国内地影视作品和明星在印度曝光度很低。印度民众最喜欢的还是中国的武打片。成龙是印度人最为熟知的中国明星。此外,印度民众也经常通过国际传媒集团的影视频道观看甄子丹、李连杰和周星驰的部分作品。印度本土影视频道偶尔会翻译并播放一部中国影片,不过数量很少。

    印度人如何看待与中国人联姻

      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众说纷纭。受传统影响,印度教家庭通常不支持家人对外联姻。据记者观察,中印联姻的通常都是中国女性嫁给印度男性,占两国联姻比例的90%以上。(据《环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