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扶贫共携手 军民同心奔小康

  • 冯来东 袁宏程

        秘境阿坝,青山绿林掩映着一幢幢干净整洁的藏式居民小楼——丹波村,这个四年前还是贫困率超过25.7%的穷乡僻壤,在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官兵的接力帮扶下,如今已成功脱贫。

        丹波村位于马尔康市松岗镇莫足沟,具有高原藏区典型的地理气候特征,位置偏远、环境恶劣、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无霜期短、干旱少雨,生产建设周期短,适宜种养殖产品稀少,曾是马尔康市重点扶贫的乡镇之一。全村249人,此前年均收入不足2700元。

    不忘初心再长征 精准扶贫重实效
        “多亏有党的好政策和子弟兵的帮助,我们才过上了今天的好日子……”看到前来探访自己的武警阿坝支队官兵,78岁的白玛老人一边指着十多亩蔬菜地,一边竖起大拇指。
        四年前,支队政委何勇走村入户来到丹波村实地调研丹波村贫困原因。贫困到什么程度?有多少贫困户?面对面了解贫困家庭收入来源及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调研的第一户便是白玛老人家。
        在全面掌握了丹波村贫困人口规模、分布以及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以及村委会的脱贫计划后,该支队号召全体官兵捐款110余万元,设立“扶贫攻坚”专项基金,并通过开展修筑河堤、平整土地、建造蔬菜大棚基地等助民劳动,采取“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脱贫方式,在帮助丹波村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为他们寻找发展方向和产业路子。
        白玛老人的丈夫体弱多病,家中唯一的收入便是靠儿子在外打工挣钱支撑着,家里的十多亩地一直荒着,无人问津。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精准脱贫模式,白玛老人家的十多亩荒地在支队官兵的开垦和帮助下,如今已被地方种植业公司以每亩每年700元的价格承包。为其家庭带来10000元经济收入,儿子也从外地赶回老家,在种植业公司上班每月能挣2500元。
        四年来,支队先后出动500余名官兵,肩挑背扛、风餐露宿,帮助该村平整土地25余亩、砌成堡坎400余米、搭建蔬菜大棚13亩,年产蔬菜10余万斤;充分挖掘该村藏香猪养殖优势,投入5.64万元与省统计局共同援建了腌腊制品厂,进一步增强了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医疗助学传佳话 扶危济困斩穷根
        “我们拉了两车自家田地里产的蔬菜送给你们,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帮助,感谢你们解决我们村民的实际困难。”丹波村党支部书记高让头和村民初来拉着支队官兵们的手激动地说道。
        初来是该支队精准扶贫结对联亲女孩泽郎卓玛的妈妈。这次她特意来部队感谢武警官兵对女儿的帮助。
        四年前,泽郎卓玛在暑假期间帮助父母修建房屋时腿部不慎被砸断,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实施了腿部安装钢板手术。本应手术一年后取出钢板,却因家庭困难,钢板没能及时取出,导致钢板植入时间较长,取出过程中可能会因腐蚀粘贴过于牢固出现滑丝的情况,手术难度增加,存在一定风险。
        正当全家上下为之发愁时,支队长领导来到丹波村调研,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协调医院对小卓玛的伤情进行复查,随后为小卓玛实施手术成功取出钢板。
        如今,泽郎卓玛在支队官兵的帮助下已大学毕业,她的第一就业志愿就是报考当地小学的教师资格。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教育,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支队副政委冯来东说,支队坚持开展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活动,先后在丹波村义务巡诊30余次,为4户贫困家庭的5名学生提供学费,直到他们完成学业。
    军地协力奔小康 长富久安换新颜
        “今年受疫情和强降雨影响,地里这么多的蔬菜多亏有武警阿坝支队官兵的帮忙,不然全都要烂在地里。”丹波村菜农泽旺初拉着官兵的手激动地说道。该支队结合部队伙食需要,协调支队副食品供应商优先采购丹波村农副产品,每年帮助该村消耗蔬菜5万余斤,切实解决村民农副产品销售“后顾之忧”。此外,支队今年再次投入105万元,计划为丹波村新建30亩蔬菜大棚,进一步拓宽村民稳定收入来源,切实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自从与丹波村结对以来,支队和帮扶单位一道,把丹波村党支部打造成团结一方、安定一方、富裕一方的“战斗堡垒”,先后支持援建村影院、“农家书屋”、乡村网吧和文化广场等场地设施,捐赠图书资料、影音设备和文体器材等物品,使群众文化活动有场地、健身娱乐有设施、读书学习有资料。同时,支队抓住纪念日、节庆日等契机,在村里开展政策宣讲、科普讲座、法制宣传、文艺演出、文化服务、文体比赛等活动,提振村民精气神。
        近年来,该支队在丹波村开展修路、建桥、挖井等爱民、惠民、助民活动,援建爱民学校,资助困难群众和学生,帮助贫困村寻找发展方向和产业富民之路,为贫困群众敲开了脱贫“幸福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