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一艘气垫船停靠在俄罗斯塔曼半岛一处岸边,船上坐着俄罗斯总理普京和几名助手,他们都穿着潜水服。
那天,普京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考察了当地的考古情况,随后,还潜入塔曼湾的海水。与下水前不同,跨出气垫船时,普京的左右手各拎着一个破旧的瓶子——这是他在水下发现的。随后,经考古专家鉴定,这两件容器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拜占庭时代早期,是实打实的文物。
至此,除了“柔道黑带”、马术高手外,普京长长的角色清单上又多了一个身份:考古者。
由于“剧情”过于夸张,很快有西方媒体质疑普京在作秀,因为当时他只潜入海水两米深,所发现的古迹也处在明显位置。此前,俄罗斯考古专家们花费一整年,也只找到了一些文物碎片而已。面对质疑,普京发言人佩斯科夫只好承认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目的是让普京亲身体验“通过探索发现文物的惊喜”。对此,他还补充说“普京并不知情”。
从某种意义上,国家领导人是一届政府的核心,在国家的形象塑造上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多年来,克里姆林宫的形象团队围绕着“硬汉柔情”这一人设,不断打造、雕琢着普京,为其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倾慕者。
有专家指出,普京的走红不是个人出风头那么简单,而是对国家实力不足的一种补强,一定程度上转移了人们对俄罗斯走下坡路的关注,甚至让很多人以为俄罗斯正在复兴。
“反美”、“反建制”的符号
德国中部城市哈雷,右翼活动家思文·利比奇经营着一间印刷店,他还兼职制作并出售以普京为主题的T恤衫,目前已经卖出上万件。一天下午,他穿着印有普京照片的衣服站在店外,吸引来了一位正在附近等待客人的出租车司机。
司机是个47岁的中年男子,毫不掩饰对普京的仰慕。“他喜欢做那些危险的运动,基本上什么都会,但我并不因此觉得普京危险。相反,当我看到特朗普时,会觉得这是一个可怕并爱挑衅的人。”
利比奇是从乌克兰危机时开始制作普京T恤的。2014年2月22日,亲俄派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被反对者赶下台,逃出首都基辅。此后的一周内,俄罗斯特种部队控制了克里米亚各处战略要地,地方当局也倒戈并开始准备宣布独立。3月18日,当着全球媒体的面,普京与克里米亚领导人一同签署了有关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条约,从危机爆发到独立公投结束,整个过程不足一个月。
行云流水般的操作为俄罗斯招来西方国家的谴责与制裁,但也意外收获了不少普京的海外支持者。当乌克兰渐渐从新闻头条退去,利比奇的T恤衫生意依旧火爆。在右翼人士看来,吞并克里米亚是普京保护国家和俄罗斯人民利益的行为。
各大民调机构的数据也显示,乌克兰危机后的几年,普京的全球口碑不降反升。一项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披露,在对36个国家的受访者调查后,有22个国家的民众表示,和特朗普比起来更加青睐普京。盖洛普中心的数据也显示,在2014至2017年间,普京在全球的支持率连年攀升。
普京强硬的外交政策和好莱坞式的铁血硬汉形象,成功俘获了一些平时不太关注政治或持有右翼政见人士的心。渐渐地,他已经变成一个符号,连接起全球“反美”、“反建制”的群体。
在欧洲,意大利前副首相、内政部长塞尔维尼多次公开赞扬普京。反对移民政策的他曾在媒体前表示,“意大利愿意和更多像普京这样为本国利益奋斗的男人打交道。”
在中东,伊拉克、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国领导人都曾感谢俄罗斯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安全方面做出的贡献。这些国家和地区更想要“俄罗斯霸权”而不是“美国霸权”。
越南河内,一名完全不懂俄罗斯内政的中年妇女也表达了对普京的欣赏。“你看他走路的样子就是一名真正的领袖,说话直接、干脆,我还钦佩他运动员一样的体格,武术、骑马之类的……”
神秘主义与网红特质
普京及其团队除了打造强健的硬汉形象,还刻意在外交场合展现普京的幽默和才华。
2016年的“年度记者会”上,一名美媒记者提问普京“是否会提前举行总统选举”,面对这一问题,整个场馆十分安静。
“你指的哪个国家?”普京故意反问,并略带笑意地看向那位美国记者。观众席爆发出笑声,不少人还为他化解尴尬的能力鼓起掌来。“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提前选举有可能,但没必要。”
普京举行年度记者会的传统,从20年前首度入主克里姆林宫开始形成。妙语连珠、霸气“侧漏”的表达方式,让“普京年度记者会”成为媒体的年度盛事,它不仅使有关俄罗斯的议题得到广泛关注,更间接向世界输送了他的个人魅力。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俄罗斯记者介绍,发布会上的问题并非事先准备的。
“普京会多少种语言”,大概是围绕着这位硬汉的另一个“外交谜团”。
2009年,德国一场议会讨论上,当所有议员戴好同声传译耳机等待普京发言时,耳机里却传来了他流利的德语。事实上,“克格勃”出身的普京曾被派往东德,几年的工作和生活让其近乎完美地掌握了这门语言。默克尔也曾表达欣赏之情,“我也会几句俄语,但普京的德语要好得多,我们大多用德语交谈。”
2007年,奥委会第119次会议中,普京用英文发表了演讲。2008年,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他甚至突然用英语回答了关于俄美关系的问题。
2019年,在与瑞典首相勒文的对话中,普京提及来自瑞典的投资,将该国商人称为“朋友”,但翻译用了一个更为中立的词一“伙伴”。听到这个词后,普京的表情明显变了,他当即指出,“我说的是‘朋友’,而他翻译的是‘伙伴’。”
时不时冒出几句准确外语,技惊四座。据悉,普京还会使用塔塔尔语。
普京与其他领导人的关系也频频引发外界关注。比如,他曾多次被拍到与德国总理默克尔谈笑风生,2013年的G20峰会上,普京还亲自为后者披上毛毯,场面十分温馨。外界猜测,两人之所以这么要好,是因为拥有共同的成长背景——默克尔出生于东德。
他与小布什的关系也是段“佳话”。小布什上任之初,对俄罗斯并没有什么好感,甚至直接以间谍罪驱逐了50名俄外交官,给普京下马威。然而,2001年与普京首次会晤后,小布什忽然对记者表示,“直视普京的眼睛,我能感觉到他的灵魂。他是个可以信赖的人。”
没人知道在那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会晤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更加加深了普京的神秘形象。(据《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