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好探火任务的“第一棒”

  • 游连勇

        7月23日12时41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托举着“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一飞冲天,探测器正式踏上了远征火星长途旅行。
        “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因为火箭、探测器以及火箭卫星的燃料都是由我们接运回来的。”特装车系统指挥员马壮激动地说。

        如果说把火箭发射任务当做一场接力赛,那么,把火箭和火星探测器安全平稳地接运回发射场,就是这场赛跑的“第一棒”。来自吉林磐石的95后小伙马壮,就是那个执行“第一棒”的指挥员。

    接运火星探测器:
    多重考验的长途“旅行”
        4月10日上午,装载着“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运输机降落在海口美兰机场,接运工作紧张地进行着。虽然天气炎热,但由于仍处于疫情期间,马壮不得不穿上又闷又热的防护服指挥航天器公路运输车进出工作区。
        从机场到发射场近八十多千米,大部分是弯道多、路面窄且不平整的省道。探测器和各种设备组成精密,对振动有着严格的要求。马壮丝毫不敢放松,不时提醒驾驶员路面状态,以确保航天器运输车安全、平稳通过。
        在车队缓慢行驶了近4个小时后,终于安全抵达发射场。此时的他的身体变得麻木僵硬,只得在车上放松片刻,才缓缓下车,继续指挥车辆倒入厂房卸载产品。当接运任务完成时,已经到了晚上十一点。
    指挥“胖五”火箭卸车:
    大块头也有细致活儿
        如果说接运火星探测器的任务让他体会深刻的话,那么,接运装卸火箭的经历,则是一次能让他引以为豪的事。
        5月26日,发射场组织实施长五遥四火箭卸车任务。这天,马壮早早地到了现场“向右侧约半米,开始倒车!”马壮下着口令,显得自信而沉稳。伴随着阵阵警示铃,装载着火箭的箭体公路运输车缓缓后倒。“好!”一声令下,运输车精准地停在了转载平台前。经过测量,这辆超过48米长、6米多宽的“巨无霸”与转载平台误差不到10厘米,比要求的30厘米误差小得多,真正做到了一次对准,一次到位!他与驾驶员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在场同行人员的一致称赞。
    转运液氢燃料:
    最漫长、最危险的五公里
        液氢是一种极易挥发、极易爆炸的低温燃料。一定条件下,一根针从一米高度掉落的能量足以引爆,其危险性可想而知。马壮和特装车驾驶员们,担负起了为“胖五”火箭运输“血液”的重任。
        把液氢转运至库区的距离不过五公里,也是最漫长、最危险的五公里。
        转运当天,满载着液氢燃料的槽车以不到5千米的时速缓慢前行。马壮徒步跟在车后,时刻关注着车辆行驶路线和车辆状态,不敢丝毫分神。那一刻,路上除了转运的勇士们,液氢槽车的轰鸣声,似乎整个发射场都变得悄无声息。
        海南的夏天酷暑难耐,地面热气冲天。马壮早已汗流浃背,原本就黝黑的皮肤更被烈日晒得通红。大约过了1.5小时,液氢槽车稳稳地停在了标定区域,大家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除了液氢,液氧、液氮以及卫星的燃料,也都是由马壮和驾驶员们不惧风险、不辞劳苦转运到库区,他们是为火箭、卫星运输“血液”的航天勇士。
        “每当把火箭、航天器接运回发射场时,看着那欢呼的队伍、飘扬的旗帜,我很感动,庆幸自己生育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广阔的舞台,我将继续跑好历史交给我的‘每一棒’。”马壮如是说,眼睛里闪着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