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介石的军事人脉怎样搭建起来的

  • 刘维开

        蒋介石军事的网络建立,主要是由于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后,透过军校师生形成“嫡系”,初期以黄埔军校教官为主,教官中又以出身保定军校者为多;北伐之后,黄埔前期学生因战功逐渐升任师、旅长;抗战期间,各军师长由中央军校毕业学生出任者日益增多,至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所能掌控之“嫡系”部队大幅增加……

    并不能充分掌控“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一词,即成为国民政府所属各军的统一名称。当时由国民政府统辖各军,除陆军军官学校校军扩编而成的党军外,另有建国粤军、建国湘军、建国滇军等。1925年8月初,建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智、建国湘军总司令谭延闿、建国滇军总司令朱培德、建国攻鄂军总司令程潜等通电,解除各军总司令职务,将所有军队交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率。
        经多次协商,至8月底大致确定,以党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蒋介石;湘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谭延闿;滇军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粤军分为三个军,即第四至第六军,军长分别为许崇智、李福林、李济深。
        9月20日,国民政府以许崇智“请假赴沪养病”为由,将粤军整编工作交由蒋介石负责,许氏所遗军长职,由李济深继任,第四及第六两军合并为第四军。1926年1月,军事委员会将攻鄂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以程潜为军长。
        1925年9月,国民政府决定对盘踞惠州一带的陈炯明部展开军事行动,是为第二次东征,蒋介石受命为东征军总指挥,开始掌握国民革命军。从组成的过程来看,国民革命军实际上是由各个不同军系组成的联军,蒋介石所能充分掌握者,为其所领导的第一军。
        1926年1月,蒋辞去第一军军长,保举第一师师长何应钦继任。其他各军,如第四军由粤军改编而来,蒋介石曾任该军参谋长,并负责许崇智离开后的粤军整编工作,虽然在整编过程中引起部分粤军不满,但与该军军师长李济深、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等有相当关系。李济深更是黄埔军校成立初期的教练部主任。
        第六军虽成立于第二次东征后,但军长一职系蒋介石致电军事委员会保荐程潜担任,亦应有一定关系。但他与第二、三、五军军师长关系多属公事上往来,但不见得有私谊。
    保定、士官、黄埔三派的密切关系

        民国以来,陆军的派系复杂,有以领导者的籍贯命名,如北京政府时期的直系、皖系、奉系;亦有以地区命名,如北京政府时期的北洋系,国民政府时期的桂系、晋绥军系、西北军系、东北军系等;亦有以各军事将领毕业的学校命名,如保定系、士官系、黄埔系等。
        从蒋介石的军事背景以及经历来看,他与这三个派系都有密切的关系,蒋介石凭借着与保定系与士官系又培养出庞大的黄埔系,为他的军事发展打下重要的墓础。
        保定系是对毕业于北京政府时期陆军部所属陆军军官学校之军系成员的泛称,该校位于当时的直隶省保定,通称为保定军校,蒋介石为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炮科第一期学生。他在校时间不长,1907年8月入学,是年冬,参加清政府陆军部选派留日学生考试合格,以官费赴日留学。
        蒋介石日后在军政方面的人事运用中,有不少人是这批考取留学日本的同学,如黄埔军校筹备时期担任筹备委员的王柏龄及管理部主任林振雄,曾任行政院院长的张群,曾任陆军大学校长的杨杰,创办广西陆军模范营、培植新桂系白崇禧、黄绍竑等的马晓军等。
        士官系是对于军界中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者的统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培养陆军军官的学校。清政府为建设新式陆军,自1898年开始由各省选派学生赴日本学习陆军。
        蒋介石于1908年以官费赴日,入振武学校。按日本学制,进入士官学校需要接受“军官候选人教育”,振武学校就是作为进入士官学校前的预备学校。蒋介石为第十一期学生,学习3年,于1910年毕业,被分发至高田陆军野炮兵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见习,预定至1911年12月1日期满,成绩合格进入士官学校就读。
        不过,在见习期满前,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偕同学张群、陈星枢等未经请假,于10月30日由长崎登轮返国,参加由陈其美所领导的江浙起义行动,蒋介石属于广义的“士官系”。
        1924年,蒋介石受任为黄埔军校校长,为其一生事业的关键转折点,尤其在军事方面。国民政府成立后,一般多将黄埔系所领导的部队视为蒋介石嫡系,而在所谓“嫡系”军队中,亦有派系之分,一般称为抗战后有“陈、胡、汤”,即陈诚、胡宗南、汤恩伯三大军事集团。
        陈诚,保定军校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向来为蒋介石所倚重。抗战期间,陈曾任多项党政要职,抗战后任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东北行辕主任等。1949年蒋介石下野前,任命其为台湾省政府主席,稳定东南沿海情势。
        胡宗南,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为在黄埔出身将领中升迁速度较快者。1936年出任第一军军长,为黄埔出身第一个升任军长者;1939年任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为抗战期间黄埔将领第一个出任集团军总司令者;1945年10月,中将加陆军上将衔,亦为黄埔第一人。
        汤恩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事教官,深受蒋介石器重,曾任陆军副总司令,1947年初兼第一兵团司令。1949年蒋介石下野前,任命其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委以守卫上海重任。
    结拜盟兄弟经营军中人际关系

        蒋介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结拜盟兄弟。根据《蒋介石日记》可明确:蒋介石的结拜兄弟有朱培德、李宗仁、冯玉祥三人。
        朱培德,字益之,云南盐兴人,出身滇军,1917年率部加入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成为广东方面的主要武力之一。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后,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朱任军长。
        蒋介石与朱培德早年虽同在广东工作,但是并不熟悉,至1925年7月各军改编国民革命军后,方有较密切的往来,并于10月5日换订兰谱,结为兄弟。朱对蒋的服从,“更多的是把蒋当成是国民党或国民政府的象征”,蒋亦颇为信任朱,自1932年3月起请其担任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至1937年2月病逝,前后长达5年。朱是蒋在军事方面十分倚重的幕僚。
        李宗仁,字德邻,桂系领导人之一。蒋介石于1926年8月10日与李宗仁结拜,距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满一个月,正在往长沙途中。据当日蒋介石日记:“李德邻军长来谈甚久,乃知孟潇一决心革命,可喜可贺。下午与夏曦谈天,李德邻谈天甚久,德邻为一血心之军人也,与之订盟。休息。”“孟潇”为唐生智。其中“血心”两字与对朱培德之评价相同,或许这即是蒋介石与人结拜的原因,而就蒋介石所记,应是主动寻求“订盟”。
        冯玉祥,字焕章,原属北洋系中的直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倒戈,推倒直系所控制的北京政府,所部改编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1926年1月在奉、直两系联合进攻下,失败下野,旋赴苏联考察。是年9月,冯氏召集旧部于绥远五原誓师,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全军加入中国国民党,响应广东的国民革命军北伐。
        1927年5月,冯接受武汉国民政府任命,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其任总司令;随即于6月分别与武汉国民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要员会议于郑州、徐州。而在徐州与南京国民政府要员的会议,第一次与蒋介石见面。
        1928年初,国民政府决定展开第二期北伐。2月16日,蒋介石抵开封与冯玉祥会商第二期北伐计划,17日下午到郑州出席军民欢迎会,随后往郊外考察农村,蒋、冯结拜即在此时。据蒋介石当日日记:“下午到郑州欢迎会,后往郊外参观农村,焕章欲约为兄弟,乃换兰谱,八时由郑州出发。”(据《蒋介石的人际网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