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火夫妻档:矢志航天情更坚

  •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这样一群航天伉俪,他们双双奋战在火星探测发射任务的重要岗位,用青春汗水编织梦和爱的浪漫,用点滴真情诠释国与家的真谛,请跟记者一起走近这些探火夫妻档,聆听他们携手航天、追梦奋斗的爱情故事。

    何玲

        “就是单纯地想为国家民族的航天事业做点事情、贡献一份力量!”谈及投身航天的初衷,来自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的贾宏亮和姚琼夫妇给出了答案。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接二连三的惨痛失败,让中国航天跌入了低谷。年轻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长城奇耻、国人心寒”的声声质问中,被失败的阴霾所笼罩,走向世界的道路举步维艰。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泉水般,从祖国的大江南北汇聚到川西南的这片大山沟,选择在西昌航天最艰难的时候走进发射场,夺回民族航天失落的尊严。
        1994年,大学毕业的贾宏亮,选择了发射场上最危险的常规推进剂加注岗位,成为了常规动力系统的助理工程师;1999年,北航毕业的姚琼,主动走进大凉山,在同样危险的低温动力利用系统岗位,开启了报国争气的航天人生。
        两人是湖北随州老乡,又同在加注系统工作,贾宏亮热心地帮助姚琼解决工作上的难题,姚琼也在贾宏亮高烧生病时悉心照料。亦师亦友的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丝毫没有察觉到爱情的花火。
        “直到2003年,我们才正式在一起。当时,身边所有同事都不停地撮合我们,说我们俩很合适,我们想想,觉得也是,就领证了。”
        婚后不久,中国航天迎来了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期,中心各项建设也步入了快车道,两人仍旧心无旁骛地扑在事业上,一份初心有了两份坚守,同样奋斗添了双倍动力。为了提升加注系统自动化水平,贾宏亮积极投身常规加注控制系统、常规加注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项目研究,为推进剂加注过程实施安全和泄回风险把控贡献了力量;为了备战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姚琼加班加点开始了北斗星座设计发射场技术支持系统论证研究,为发射场探索形成15天快速发射能力模式提供了技术理论支持。其间,深感航天系统庞大复杂、自身知识技能不足的他们,为了更好地投身中心各项创新建设,又先后拓展专业攻读了博士和硕士。
        西昌发射场高密度任务压茬推进的同时,新建成的文昌发射场开始了首飞任务的积极备战。全新的发射场、全新的大火箭,是先进,也有未知。发射场严重的环境腐蚀问题、塔架结构安全问题等成为文昌发射场成长建设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亦是系统工程师团队创新登攀不可回避的难关险隘。
        “中国航天的希望在文昌,必须力所能及地做点事!”2014年8月,贾宏亮和姚琼一拍即合,一起向组织提交了调往海南的申请,一如当初选择在航天事业遭遇低谷时走进大凉山一样,分别投身到“塔架结构安全监测”和“发射场环境腐蚀规律和防腐技术”重大风险问题的创新研究工作中。
        贾宏亮塔上塔下、来回奔波,用1000多个日日夜夜搭建起了塔架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火箭发射振动冲击、导流槽以及塔架结构形变等的监测评估,为塔架设施的适应性改造提供了科学参考,为发射任务的顺利实施增添了安全保障。
        从在场区设置第一个大气试验点,到建设10×10(米)大气试验区再到如今的20×20(米)大气试验站,姚琼晒黑了皮肤,憔悴了容颜,历时5年多主导,在发射场内建起了文昌海洋大气试验站,构建起开展场区腐蚀与防护科研的基础平台,揭开了“文昌大气海洋气候腐蚀规律”神秘面纱的一角,使场区设备设施的防腐技术要求有了直观数据的支撑。
        火星探测任务启动后,夫妻俩又双双进驻到场区,贾宏亮除了担任测发地面总体系统工程师,对任务中的测发系统相关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还在加班加点对新一代载人任务的发射场配套建设进行规划论证。姚琼则一边奔走在塔勤厂勤系统工程师的各个战位,一边积极推进着大气试验站向国家级试验站迈进的各项建设。
        投身航天20载,携手追梦17年,他们把共同的理想融入彼此的爱恋里,也融入到挚爱的航天事业里。经历了西昌文昌建设创业的风雨阴晴,从最初的助理工程师到如今的高级工程师、专家,无论是贾宏亮还是姚琼的双鬓都已青丝渐染添华发,依旧激情昂扬地奋战在加班的灯火里、忙碌的塔架上。谈及未来,他们同来时一样,期盼自己绵薄的力量能助力祖国航天的发展,就像姚琼喜欢的诗一样,霁云不改心中月,矢志航天情更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