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南北战争留下了什么

  • ■ 车耳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在废奴这个问题上南北方陷入严重分裂,于是双方期待着一个对南方奴隶制持温和态度的人当选总统,总统选举也就成了解决分歧的救命稻草。
        然而结果并未如愿,主张统一、反对将奴隶制推行到西部待开发地区的林肯在1860年当选了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南方各州坚决不接受这个结果,认为全国只有40%的选民投了票,离半数还差很远。《纽约时报》主笔当时写道:“我们的特征、繁荣甚至命运都取决于奴隶制能否扩张。”
    狂热的好战分子

        对战争的狂热在南方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些大部分没有游历过欧洲现代世界的种植园主都喜欢看到自己强盛一面,不喜欢谈论弱势一面。对这些富裕而又自大的阶层来说,任何反战言论都是谎言,任何理智看待南北方工业差距的人都是异类。如果怀疑能打赢就可能会遭到周围人的嘲讽,就像那部著名的小说《飘》描写的那样。
        南方领袖们认为北方人仅仅为了维护领土统一这个美国人并不太看重的目标而坚持打一场全面战争;而送子参军、送丈夫去战场则成了南方妇女最感到光荣的事情,她们也都坚信不出几个月,这些经过战争洗礼的男人会凯旋而归。
        当时的南方人根本不把职业军人放在眼里,因为军队装备好不到哪里去,也没有大规模作战经验。而南方人平时骑马打猎是家常便饭,集体围猎是他们成年的必修课,有自然形成的野战规矩。南军精英又都是由种植园农场主组成,有种植园就得有黑奴耕作,切身利益所在。其实在南方,战争准备开展的既早又有水准,那些农场主对战争的渴望远超北方。南部各州从19世纪初期就开始有自发组织的地方武装,或者说是民兵,这些人经常组织在一起比赛枪法,误伤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地方民兵因为家产丰厚,进口设备多所以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南部各州的百姓眼中,他们是最早期待武力解决南北分歧、也是最具备战斗经验的一群人。
        无论南军北军,都认为一个士兵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勇气,一个勇敢的士兵给家人带来荣誉,给自己所在的军队带来光荣,而一个胆小的士兵带来的是耻辱。南军官兵则更为冲动,普遍认为战场上的白刃战和徒手搏斗是个光荣的经历,所以不少人都从家中自带匕首、剑和手枪。在亚特兰大战争博物馆陈列介绍中,有个士兵写道:“我那年迈的母亲宁可听到我战死沙场、令其心碎的消息,也不愿意看到我成为一个逃兵。”
    艰难的抉择

        南北战争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分裂是十分沉重的。它不仅使得美国从地理上分成了南北方两个部分,楚河汉界;也从理念上也分成了进步的和保守的、主张人权的和重视阶层的两大势力,一部分社会中坚人才不得不做出极其艰难的抉择。
        西点军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前后期校友甚至同班同学都得做出壮士断腕式的决定:一旦他们决定效忠南方,就得和昔日同窗甚至本来同一个部队的战友在未来的战场上为敌。
        曾经当过西点校长的弗吉尼亚人罗伯特·李将军本来要被任命为北军司令的,但他却选择了南军,因为“不能举起手来宣示对抗自己的出生地,对抗自己的家园,对抗自己的子孙……”李将军本人并不赞同奴隶制,也不愿意南方独立成一个新的国家,更不希望双方兵戎相见,其视野和情操远在那些自大狂奴隶主之上,只是因为血脉和故土原因,本来身着北方军服的他才不得不选择为南方而战。虽然最后成为败军之将不得已率众投降,李将军仍然是这场世纪之战最出色、最受爱戴的将领。
        另一个同样出身于弗吉尼亚的乔治·亨利·托马斯将军则选择了他参军时宣誓效忠的北军,并成为其中最出色的将领之一。只是托马斯将军在战争胜利后无法荣归故里,因为隶属南方的家族成员直到死都不肯原谅他。
        在亚特兰大历史中心博物馆,两名弗吉尼亚同乡、却最终分属于不同阵营的将军遗像被意味深长地陈列在同一个展柜中,令人唏嘘不已。历史上那么多血腥战争之后,人们认识到,最好的办法是投票,而不是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无论双方打成什么样,最后还是要握手言和。
    残酷的战争

        战争初期,李将军统帅下的南军占尽上风,北方一度想求和,林肯一开始也没有完全废除奴隶制的勇气。他是在战争开始两年后才下决心解放黑奴,这使他在道义上占据上风,也极大地扩充了宝贵的兵源。而南军虽然勇猛,人却越打越少,补给也在北军后来全方位坚壁清野的战略下越来越困难。
        亚特兰大被攻破是战争转折点。之前在野的北方民主党一直主张谈判求和分而治之,这使得南军一直存有希望。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北军悍将谢尔曼将军在长期围困后攻下南军补给重镇亚特兰大,还命令士兵纵火将其夷为平地,这场令人胆寒的大火烧了半个月之久。具有后方大本营意义的亚特兰大被焚,南军心理防线被彻底摧毁,也使得北军和华盛顿的政治家看到希望。
        凶猛好战的谢尔曼将军名言就是“战争就是地狱”,他和顶头上司格兰特司令不谋而合,在打了几年胶着战后发动了一场全方位的战争,强调不仅要摧毁南方的军事机器,歼灭其有生力量,血洗南军,还要摧毁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依然顽强的战斗意志,只要对手不投降就“清除一切障碍,必要时杀死每一个人,每一寸土地,没收每一件财物,让整个佐治亚鬼哭狼嚎,变成地狱。”于是谢尔曼麾下的北军在佐治亚州毁坏农田,烧掉房屋,填掉水井,坚壁清野,让南军食不果腹、衣不御寒。他在战后也毫不讳言:就是要打得南方人彻底屈服,令他们之后几代人都不敢再有独立念头。
        有了这次惨痛教训,南方的确再没有产生过独立念头,但是战争带来的裂痕却持续了几代,直到今天还能深切感受到。
    缅怀历史

        南北战争结束已经150多年了,白人对李将军崇敬的心态和黑人对其蔑视的表情一样令人印象深刻:李将军尽管也是奴隶主(在那个年代有钱有地位的人无一不是奴隶主,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但是他主张废除奴隶制;尽管他政治理念不同于南方各州,但是战争爆发后他仍然选择为南方而战,因为那是他的出生地和“祖国”。直到今天,白人都异口同声地欣赏这种矛盾性并珍视其最终为南方而战的决定,但那些黑人奴隶后裔仍然不能原谅他这种做法,毕竟,理念上反对奴隶制的李将军在实际行动中一直试图用生命和荣誉来捍卫南方主张维系奴隶制的各州。
        从人类学角度上讲美国这一黑暗历史的话,各派之言都有其合理性和真实性,但是即便是公认描写黑奴最为深刻的那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刻画了黑奴家庭悲惨遭遇的同时,也让读者知道还是有不少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正义感又强的奴隶主,他们信守承诺,不惜代价去解救遭遇困境的黑人朋友。他们的政治理念是和李将军是不谋而合的。
        在被南方人推崇了100多年之后,南部各州随处可见的李将军雕像却成为一些人的眼中钉,其中不仅有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还包括“白左”——就是美国白人中的左派,激进主张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的人群。近年发生在弗吉尼亚州夏洛特维尔镇的骚乱,就是因为当地左派政府应学生书面请求,经过议会投票通过后推倒并移走了李将军雕像。这个行为获得了镇里大部分居民的赞同,却引起周边居民的强烈不满,双方水火不容,各自上街展开对峙,并引发了严重的暴力冲突。
        到了后来,那些被彻底激怒的推崇“白人至上”的右翼团体举着火把,穿着印有希特勒名言的衬衫,还有的打着南北战争时期南军的旗帜,上街游行示威,长长的火把队伍照亮了夜空,令人想起100多年前那帮身着白袍蒙面、杀人不眨眼的南方三K党。
        有分析认为这是自上个世纪60年代种族矛盾激化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象征着美国社会严重分裂。在这场万人瞩目的冲突中,一向以大嘴巴著称的特朗普总统当然不会缺阵,他是“美国第一”的倡导者,这也成了其竞选的主要诉求。他并没有直言谴责极右势力种族主义倾向,而是质问那些赞同推倒雕像的政客:“杰弗逊也是大奴隶主,你们也想把他的雕像移走吗?”
        事实上,如果左派上台就要推倒李将军的雕像,右派上台就要移走林肯雕像,那结果只能是冤冤相报,无休无止。历史是用来缅怀和吸取教训的,而不是用来亵渎和泄私愤的。(据《世界博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