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嘉
“我很想尝尝平壤冷面。”70年前,美国陆军王牌第24步兵师师长威廉·迪安在参加朝鲜战争时大放厥词,不把朝鲜人民军放在眼里。但历史给他开了大大的玩笑,这位在二战中颇有名气的少将师长最后却在对方战俘营里尝到平壤冷面的滋味。
难道比德军还厉害?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面对朝鲜人民军的雷霆重击,之前骄横狂妄、频频挑衅的韩国(时称南朝鲜)军队原形毕露,被打得溃不成军。出于冷战思维,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武力介入半岛事务,要求远东司令麦克阿瑟将驻日美军派往前线,麦克阿瑟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驻舞鹤的第24师。在他眼里,第24师在太平洋战争中战绩显赫,而师长迪安更是难得的将才。
二战中,迪安率部在欧洲与装备精良的德军第19集团军打了一场遭遇战,最终将德军包围并迫降。
接到麦克阿瑟的命令后,迪安觉得朝军“不堪一击”,认为自己继在欧洲赢得荣誉后将在远东“大显身手”,这就是“尝尝平壤冷面”这句话的由来。殊不知,对第24师来说,日本就是“天堂”,因为长期不用担心战争,所以部队缺乏训练,官兵贪图享乐,日本人公开把第24师叫“榻榻米师”。
毫无价值的勇气
鉴于战况紧急,7月2日,抱着“美国兵一露面就吓跑敌人”幻想的迪安只带着第24师1营先乘船出征了。三天后,美朝在竹美岭首次交锋,尽管有空中支援,但美军第1营还是被朝军步兵第3师凌厉的炮火压制和坦克突击打得落花流水。
按照麦克阿瑟的命令,第24师要尽量迟滞朝军南下速度,为美韩主力在釜山外围构筑防线赢得时间。吃了苦头的迪安并未吸取教训,仍执迷于与优势朝军正面对攻,殊不知第24师无论兵力兵器还是战斗意志都处于下风,尤其轻装上阵的美军没带来一辆坦克,他们阻挡朝军T-34坦克的巴祖卡火箭筒只能在100米内射击才有效,迪安承认:“这简直是自杀。”
尽管形势严峻,但迪安接受韩国记者采访时仍大言不惭地吹嘘“不出三日就能击溃朝军”,甚至直接在战报讥讽朝军是“农民军”,妄称倚靠美军强大的空中优势,瓦解朝军地面部队实属“小菜一碟”。7月19日,朝军第3师猛攻大田,位于大田机场的美军炮兵阵地遭朝军集火压制。次日,朝军攻入大田市内,对丧失建制的第24师各部展开歼灭战。
此刻,第24师各部犹如无头苍蝇,迪安带着一个连边打边退,他肩扛火箭筒往朝军坦克开火,据说击毁其中一辆,但战局已无法扭转。至20日17时许,第24师放弃有组织抵抗,美军官兵在朝军包围圈中大部分战死或当了俘虏。
猛吃冷面的“小老头”
战后,迪安只和十来个人逃入山林,途中自己失足掉下山谷,失去意识。
等迪安醒来时,周围空无一人,又冷又饿的他只能捕食鼠、蛇、野果充饥。迪安在山林里转悠了36天,8月25日,被朝鲜游击队员生俘。原本体重达80公斤的迪安,只剩下30公斤,朝鲜战士怎么也不会相信眼前这位瘦骨嶙峋的“小老头”就是美军少将。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朝鲜军官后来安排迪安吃了好几顿平壤冷面。韩国国防部资料指出,美军第24师满编1.6万人,大田战役中伤亡7000余人,另有数千人被俘或失踪,美军为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付出惨痛代价。
与此同时,逃回釜山的第24师残兵败将上报“迪安失踪”,美军出动特种部队搜寻也一无所获,华盛顿只得通报“迪安以身殉职”的结论,美联社还杜撰了迪安“与敌同归于尽”的报道。1951年,美国国会授予迪安国会荣誉勋章,还在五角大楼举行追悼会。
做生意更在行
1951年6月起,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与中朝方面举行停战谈判,正在采访的澳大利亚记者威尔福雷德·伯切特在朝鲜慈江道战俘营里见到迪安。
回到澳大利亚后,伯切特将记录片寄给美国国会议员。得到消息的迪安之妻跑到国会,控诉国会和政府“捏造事实”。美国国务院则诬蔑有人“造谣生事,充当共产党宣传工具”。可不久,美国《图片邮报》又刊登两张迪安正面照,一张是被俘时颓唐的迪安,一张是被俘一年半后壮实的迪安。真相就此大白于天下。
迪安在战俘营里也没闲着,他把被俘经历写成一本书,名叫《在朝鲜被俘历险记》。1953年春,纽约出版商鲍斯·卡特辗转各方,带信给迪安,准备出版他的历险记,开价5万美元,迪安却回应:“不!”翻了一跟头,开价10万美元。看来,迪安做生意的本事超过了打仗的本事。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订。从8月5日起,双方开始遣返战俘。9月4日晚,迪安被遣返的前一天,遣俘委员会的中朝代表安排告别宴,他表达深深的感谢。
迪安回国后继续在军队服役,还当上第6集团军中将副司令。 (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