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阅读
李登辉是如何搞垮国民党的
-
蒋经国统治国民党13年,用过4位搭档,分别是“副总统”谢东闵、李登辉,“行政院长”孙运璇、俞国华。4人中,用谢,是为贯彻任用台籍干部政策;用俞,则是安抚对政治改革不满的元老派和保守派;蒋经国有意培养接班的则是孙运璇、李登辉。
有意思的是,蒋挑中的两位接班人,孙为工业管理专家,李为农业理论专家。李登辉获得的学位有台湾“最高学府”台湾大学农经系学士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1972年6月,自在美国获奖以来一直忙于各种岛内外学术活动的李登辉,一步跨入“行政院”,出任“政务委员”。1978年6月,蒋经国就职“总统”后,又把李登辉调任官场最敏感的台北市市长,1981年12月调任“台湾省主席”。1984年3月出任“副总统”。从李登辉上台后的所作所为看,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令两岸人民失望,令所有的中国人痛心。此外,李登辉把国民党视为“外来政权”,上台之后就开始了削弱国民党、乃至让国民党下台的阴谋,终于在2000年3月18日的选举中变成事实,国民党候选人连战败于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之手,国民党成为在野党。
代理党主席之争
李登辉上台后把目标定在出任党的主席上。李登辉对时局感到最为担心的是亲蒋势力。亲蒋势力为阻止党内和社会上立即出现政治转向风,有意限制李登辉的权力,阻止其出任党主席,避免党权落入其手中。以宋美龄为首的官邸派和亲蒋派,准备以历史上党政分开的惯例来实现不让李登辉出任党主席的目的,并且寄希望于由“行政院长”俞国华代理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及亲李派非常清醒,李本人资历浅薄、资本不足,没有本钱搞党政分开,如果不任党主席,只是个被架空的“空头总统”,在没有建立自己团队控制国民党中央的情况下,无权无势不说,被更换下台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在党主席问题上决不退让。双方准备在决定李登辉出任代理党主席问题上一拼高低。1988年1月19日晚,宋美龄给李焕送来一封亲笔信。信中借元老级中评委陈立夫建议,应该考虑集体领导模式。26日晚,俞国华本人也接到蒋经国的三儿子蒋孝勇的电话,转达宋美龄的意见,并建议推选党主席推迟到预定于7月7日召开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进行。一封信一电话,表明蒋家和宋美龄的势力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俞国华立即与主管党务的李焕进行会商。两人经过与关键的中常委联系后,取得的共识是按原定计划,推选李登辉代理党主席。中常委内出现“拥李风”,并非是李登辉的威望有多高,也不是李登辉的势力有多大,人们当时只是觉得李登辉没有过大的危害性,选李也无妨。而宋美龄的干涉,实质助长了“拥李风”。党内外不满几十年的蒋家独裁,对蒋家势力存在的逆反心理,颇有你说好我就说坏、你说坏我就说好的对抗心态,宋美龄的活动当然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中常会按计划于1月27日召开。其中,严家淦、谷正纲因病请假,宋长志“驻节”巴拿马,李登辉请假,共有27名中常委与会。上午8点,和往常的中常会一样,会议正常召开,直到9点,会议因为进行其他议程,推举代理党主席案还没有人提出。此时,有一个人跳了出来,为李登辉劝进,这就是宋楚瑜。宋楚瑜在会上突然请求发言。他身为中央党部副秘书长,在中常会上只有列席权,如果不被点名则不能发言,对于宋楚瑜的唐突行为,与会者感到惊讶,作为会议主席的余纪忠出于礼貌同意宋讲话。郝柏村是这样记述宋楚瑜讲话的:“然而坐在列席人位上的宋楚瑜心急如焚,突然要求发言,陈述推党主席案如不提出,‘对党、对国伤害一天大过一天’、‘多拖一天,多对不起经国先生一天’,然后愤然退席,留下在场中常委一片愕然。”宋楚瑜的发言,影响极坏,等于把全体中常委逼到只有同意李登辉出任代理党主席的边缘。结果拥护李登辉代理党主席成为一边倒,会议一致同意李登辉出任国民党代主席。至于宋楚瑜的举动,他意识到在李登辉时期已无多大挥洒空间,只有及早划清与蒋经国的关系,漂洗身上的亲蒋味,为迎接“李登辉时期”的到来、为投靠李登辉而创造条件。“代理党主席之争”的实质是权力之争,是失去蒋经国后的蒋家势力还想卷土重来,控制国民党。但是,蒋经国信任的亲信纷纷背叛而去,无力再战。师出无名、战而无将,结果轻而易举地被蒋经国所挑选的“接班者”李登辉所击败。李登辉也趁机打击自己上台后的最大威胁——蒋家势力,使得亲蒋势力失去了主要旗帜。“代理党主席之争”,揭开了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后国民党内政之争的序幕,也成为李登辉削弱国民党的第一仗。耍弄权谋李登辉抓到“总统”和代理党主席大权后,开始了巩固权力与政治清算的斗争。一是巩固拥李派的权力,尽快占据权力峰层;二是削弱亲蒋派的权力,消除威胁。在这一场实质是国民党内蒋经国去世后的权力大转移中,李登辉运用“本土化”、“民主化”策略,见招拆招,斗而有序,争而不败,将亲蒋派为主体的非主流派彻底击溃。李登辉的地位得到巩固后,他开始全方位、多层次打压党内的所谓非主流派势力,国民党内从此不得安宁,台湾政坛从此不得安宁。被蒋经国当做“镇岛大将军”的郝柏村,已成为李登辉不得不防的人物。郝柏村于1981年12月调任“参谋总长”,1986年3月进入国民党中常会,成为中常会中惟一的职业军人。按照岛内军界的规定,“参谋总长”任期2年,可郝柏村竟然连任4届8年。李登辉担心的就是郝任职“参谋总长”时间过长、积累人脉资源过多。更让李登辉不放心的是,在蒋经国去世后,蒋家成员、特别是宋美龄女士对郝柏村分外信任,来往甚多,颇有把郝柏村当成减缓“非蒋化”进程保护神的涵义。郝柏村成为李登辉整治的重点对象。1989年11月22日,郝柏村的“参谋总长”任期再次到期,李登辉用国民党中常会的名义决定郝柏村出任“国防部长”,遗缺由“空军总司令”陈龄接任。李登辉把郝柏村从具有调动、指挥军队权力的最高军令长官“参谋总长”的职位上拉了下来。1990年3月21日,李登辉、李元簇在“总统”、“副总统”选举中分别以高票当选。李登辉当选“总统”后,立即改组任期还不到一年的“李焕内阁”。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要李焕退出政治中心。李登辉一年前调升李焕到“行政院”,并非是重用李焕,主要目标是为了先除掉“接班四人帮”中的俞国华,再把李焕调出党务系统予以架空,为最终撤换李焕埋下伏笔。李登辉见非主流派反对情绪过强,于是接受元老陈立夫提议,任命内心极为反感的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长”。清除郝柏村1990年5月2日,在星期三的国民党中常会例会上通过郝柏村出任“行政院长”的提名。郝柏村出马,让绝大部分媒体和关心政治的人士跌破眼镜,民进党和一些舆论都抨击这是“军人干政”、“恢复军事统治”。但是人们马上从李登辉的决策中觉察到了李登辉的用意:堵住非主流人士的嘴,拔出眼中钉李焕,封杀林洋港,可谓是一石三鸟之计,这正是李登辉政治手腕高明之处。他不顾民进党和社会上的反对,在5月20日宣誓就职时,提名郝柏村为“行政院长”。自此,李焕离开决策中心,如俞国华那样,开始过起“政坛闲人”的日子。郝柏村上台后,针对台社会治安持续恶化、民众普遍感到不安和恐惧的情况,以“强势治安内阁”为口号,实施铁腕统治。一时间,治安状况有所改善,社会秩序渐入正常,“台独”气焰有所收敛。“李郝体制”在这一时期的合作,正如李登辉早先对“立法委员”所说的达到“肝胆相照”的境界,“总统府”与“行政院”度过一年多的“蜜月期”。但是,对于郝柏村,李登辉并没有就此住手,还是要彻底清除。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登辉为实现“一石三鸟”,把郝柏村扶上台,并违心地对郝大加赞扬,现在要郝下台,何患无辞。1991年6月,就职刚满一年的“郝内阁”爆发“华隆案”,李登辉信任的“交通部长”张建邦因与翁大铭有财务上的纠葛被传讯而辞职,新任“交通部长”简又新上任不过半年,又因“荣工处承包十八标工程案”,所属8人被法院提起公诉。李登辉趁机运用手中的大权,结合民进党势力,击败了“军事强人”郝柏村。1993年1月29日晚,一败涂地的郝柏村只得发表辞职声明。李登辉与郝柏村由“肝胆相照”到“肝胆相裂”,是一场活生生的权力斗争,其结果,以郝柏村被迫缴械而告终。自此以后,李登辉利用国民党,放手推行“本土化”和“台独”政策,也埋下了日后国民党失去政权的重要根源。这才是国民党的悲哀,这才是台湾人的悲哀。(新华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