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自由媒体网8月3日发表俄罗斯《劳动报》观察家米哈伊尔·莫罗佐夫的文章称,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尽管1月至6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但二季度经济增长了3.2%。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工业和服务业积极成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降幅都大幅收窄。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
显然,中国克服了新冠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不过这一切并非出于偶然。可以初步断定,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具有可控性,而且中国为消除危机和刺激增长采取了正确政策。
领跑经济复苏
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采取了一整套宏观和微观经济措施,包括减免税收、对企业和个人予以金融支持、发放消费券以及向中小企业员工提供援助等。预计今年中国减免企业税收金额将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没有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通过发放钞票对经济和消费部门进行“大水漫灌”。
危机推动了新领域的发展,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能工程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疫情也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各行各业赋能。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超过30%。
今年1月至5月,中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新产品快速增长。5月份,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充电桩等产品产量同比增长70%以上。
新的管理方法和新增长点的出现,不仅为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也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通过不断采用尖端且环保的新技术,中国未来将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甚至还坚持要在今年年内完成一项雄心勃勃的任务——彻底消除贫困。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贸往来深受影响的背景下,中国的这些成绩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展反危机能力
中国不仅能在太平年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还能在出现危机时快速有效地克服其消极后果,这种“中国奇迹”的秘密究竟何在?
《人民日报》的文章对此的解释是:“由负转正不是自然发生的,这背后是制度优势在发挥作用,充分说明党中央具有驾驭中国经济的高超本领,能够领导中国战胜风险挑战、实现奋斗目标。”
用通俗的语言来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中国拥有出色的治理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展示了快速应对挑战、制定并实施反危机措施的能力。
《人民日报》还这样解释了中国战胜危机的优势:“庞大的人口基数、宽广的国土空间、巨大的经济体量、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格局等,赋予中国‘超大规模’优势。现在,内需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5月份,我国基本生活品消费继续增长,升级类商品消费较为活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让经济基本面稳如磐石,足以抵抗大风大浪、避免大起大落。”
某些尚且具备客观分析能力的经济学家曾对中国结合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手段的优势进行过思考。但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中国一方面拥有市场经济的所有特征,另一方面保留了社会主义的各项根本基础。正是这样的国家才能在危机条件下显示出最为强大的生命力。(新华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