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缘何领跑新冠疫苗竞赛

  •     俄罗斯《观点报》网站8月3日报道称,数月来一直备受世界瞩目的新冠病毒“疫苗竞赛”似乎已接近尾声。俄罗斯研究人员在这项赛事中表现非常不俗,近期俄罗斯疫苗就将开始量产。不可思议的是,研发的高效得益于竞争与合作。
        俄工业和贸易部长丹尼斯·曼图罗夫说,到2021年俄联邦就能生产出数百万剂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最新计划今年内就投产疫苗,首批疫苗9月就可以投入民用。
        目前,全球医学界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研发新冠疫苗,仅世卫组织正式登记在册的就有165种,其中139种还处于研发初期,26种成品已进入临床测试阶段。
        在所有这些研发项目中,有几种疫苗是遥遥领先的“佼佼者”,它们已进入所谓的第三阶段试验,即在志愿者身上测试疫苗。除了俄罗斯的疫苗,还有中国的三种疫苗、美国的两种疫苗以及英国的一种疫苗都已处于这一阶段。俄罗斯的疫苗是由加马列亚国家流行病学和微生物研究中心同俄军第48中央辐射化学生物防护研究所共同研发的。
        所有这些接近广泛民用的疫苗都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三种疫苗用的是灭活“死”病毒,美国的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疫苗,而俄罗斯和英国的疫苗使用的是所谓非复制病毒载体,即经过专门“阉割”的病毒核糖核酸,其所有危险的构成已被摘除。
        第三种利用病毒载体的疫苗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因为进入人体的不是病毒本身或其DNA,而只是其经过专门挑选的遗传密码的一部分。因此,这种疫苗通常副作用更小,更为稳定和安全,只作用于某一特定类型的细胞。如果以我们所熟知的战争类型来比较的话,基于病毒本身的疫苗相当于“地毯式轰炸”,基于核糖核酸的疫苗相当于“根据坐标进行炮击”,基于病毒载体的疫苗则相当于“高精度导弹武器”。
        但利用病毒载体的疫苗也有自己的难题,这种疫苗通常更难测试和确保机体对感染的特异反应,临床研究阶段就不得不延长。因此,俄罗斯和英国的疫苗研究成果确实惊人,半年时间里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研制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疫苗,以前此类研发项目通常需要两年到五年的时间。    
        俄最大的药企之一俄罗斯法尔姆公司还将为英国生产疫苗。该公司已宣布,疫苗将向30个至50个国家出口,其中包括中东、东南亚、东欧及独联体等地区的国家。
        这一做法彰显了抗疫领域的国际合作。尽管疫苗研发争先恐后,但在进入到实际救人阶段,竞争转变为紧密合作。
        新冠疫情揭开了人类应对大流行病历史的新篇章。正是得益于最广泛的国际合作,才使原先被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用近半年的时间研制出有效的候选疫苗并完成临床测试。(据参考消息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