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菲亚大教堂,成了清真寺

  • 黄培昭

        “索菲亚博物馆曾是一座清真寺,当然,它一度也是基督教堂。”土耳其导游阿克约尔讲解说。作为一名穆斯林教徒,阿克约尔对索菲亚博物馆旁的清真寺流露出更多赞赏,他用“超级伟大”形容这座蓝色建筑,对博物馆的态度则显得有些复杂。不过,我对索菲亚博物馆的圆顶和尖塔印象颇深。我还发现,馆里西方游客居多,本地人少;仅一街之隔的清真寺似乎人气更高——既有西方游客,也不乏以巾覆发的阿拉伯人。
        这也就不难看出,近日土耳其将索菲亚博物馆改为清真寺的决定,受到很多土耳其穆斯林教徒的拍手欢迎。
        然而,西方人的态度似乎截然相反。我参观索菲亚博物馆,是坐旅游大巴去的。邻座一名英国女游客谢莉说,这已是她第三次来伊斯坦布尔,每次必去索菲亚博物馆,“它很亲切,能让人生出特殊的感情”。
        事实上,我认识的西方人普遍认为,索菲亚博物馆是人类共同的遗产。甚至有人说:“索菲亚博物馆易名是对基督徒的侮辱。”也有分析称,易名折射出土耳其的伊斯兰化,目的是服务于土耳其当下的权力政治。
        我曾爬上博物馆顶层俯瞰博斯普鲁斯海峡,它把伊斯坦布尔一分为二,一半在亚洲,一半在欧洲大陆,而博物馆位于欧洲一侧。当然,馆旁的净洗池、宣礼塔、清真寺,则无不彰显着伊斯兰教特色。正如一位作家所写:“这是一座充满对立的城市——宗教的、世俗的;古老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这座城市横跨亚欧,是通往更古老世界的桥梁,而索菲亚大教堂,是这座桥梁的脊柱和桥墩。”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其东西交融的多重身份,也滋生出无尽纷争。
        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并非头一回。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征服了这里。一走进恢弘的大教堂,穆罕默德二世就四体伏地,盛赞安拉。他下令将钟铃等包含基督教色彩的装饰剔除,用灰浆覆盖基督教壁画,同时增添伊斯兰风格的饰品。在随后近500年的奥斯曼帝国时代,这座古建筑被多次改造,以适应清真寺的传统外观。
        随着1932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政教分离成为立国基础。1935年,当局将清真寺改为博物馆,推进世俗化改革。这一中立状态延续至今,直到近期再次更名。
        从最初的索菲亚大教堂,随后的清真寺,再随后的博物馆,到如今的清真寺,这座处于多文明交汇地的建筑成为不同势力争夺的中心,已发生三次“身份转变”。
        普通游客担心的是,馆内装饰、雕塑、壁画等再次遭到涂抹遮盖、搬迁损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警告称,将对索菲亚博物馆在世界遗产名录的位置重新评估。
        即便抛开信仰、传统等不谈,这座命途多舛的古老建筑还能不能经得起再一次折腾,仍是个未知数。(据《环球人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