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史海
黄马褂:大清落日余晖中的风景
-
■ 吴凡
谁也未曾想到,黄马褂,成了大清落日余晖中的一道奇特风景。那么,有清一代,究竟什么人才能穿着黄马褂呢?黄马褂代表着怎样的特权和荣誉呢?
黄马褂原是“工作服”
清初,黄马褂还没有被赋予“御赐恩典”的荣光,只是作为皇帝亲近内臣的特殊“工作服”而存在。清代官吏的制服分为礼服、常服、行服、雨服四种。其中,行服又分为行袍与行褂两种。马褂就是一种“骑射”时所穿的行褂。根据《清会典图》规定,为了便于骑马挽弓,马褂一般长不过股,袖只到肘。清初人关时,马褂原本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到了康熙雍正年间才逐渐在社会上流行。黄马褂作为一种特殊的马褂,其与众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颜色上。黄马褂的黄不是普通的黄,而是“明黄”,也就是淡黄色。在明清两代,明黄仅限于皇家专用,一般的宗室贵族只能用金黄色,也就是深黄色;升斗小民们只能用杏黄色,也就是发红的黄色。但黄马褂是个例外,由于清代天子出行,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官员都要随扈皇帝,为了显示天子出行的气派,同时也凸显随扈人员身份的特殊性,这些人伴驾出行时都身穿明黄色的马褂。据史料记载,这些内大臣和御前侍卫所穿的马褂全部用明黄色的绸缎或纱(一般冬天穿绸缎,夏天牙纱)制成,没有花纹和彩袖。他们所穿的这种“马褂”就是最初版的“黄马褂”,在清代典籍里,有时也被称为“黄褶”。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大臣、御前侍卫所穿的黄马褂,是由于职任关系而穿的,和御赐的“恩典”、“荣耀”没有直接关系,一旦职务解除,不再担任内大臣或御前侍卫时,就不能再穿。因此,这种褂子被称为“职任褂子”,满语也叫“秃山”褂子。虽然只是作为“工作服”,但毕竟是皇帝亲近侍臣的服装,再加上能够使用帝王专属的“明黄色”,久而久之,身着“黄马褂”渐渐带有某种亲近皇帝,享受皇恩的意味,成为了一种令人欣羡的身份象征。当清朝统治者意识到这一点时,便利用这种心理,将黄马褂作为赏赐臣仆们的奖品,以此激励其为君效忠之心,于是有了许多后世所熟知的“赏穿黄马褂”的事情。赏穿黄马褂的几种类型“赏穿黄马褂”分为两种:一种是跟随皇帝在围场骑射狩猎时所得的奖赏,被称为“行围褂子”。咸丰之前的清代皇帝,每年都要到直隶承德的木兰围场大猎20天,以示不忘满族骑射狩猎的尚武传统,这一活动被称为“行围”。据文献记载,凡是在行围中射杀鹿的行围者,或是狩猎完毕后,在路上遇到献禽的蒙古人,皇帝一般都要赏赐黄马褂。此外,打猎期间往往还要进行校射(射箭比赛),扈从狩猎的满汉官员都要参加,按照规定,满官射中五箭,汉官射中三箭,且官阶较高、得赏次数较多的,也会被赐予黄马褂。在狩猎中获得的“行围褂子”,一般只允许在参加行围时穿,其他时候不能穿,违者一律以觊觎皇权罪论处。另一种是因战功而获得的黄马褂,被称为“武功褂子”,专门用以赏赐在战争中立功的高级武将或统兵文官。由于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所以这种黄马褂“含金量”最高,它可以在一切庄重的场合穿着,必要时,甚至可以见官大三级,方便行事。这种“武功褂子”在道光朝以前较少看到,咸丰朝之后才开始盛行。在镇压太平天国时,黄马褂的赏赐几乎到了泛滥的地步,凡是立功的高阶将领几乎都有获赐黄马褂。但黄马褂的赏赐标准依然很高,一般只授予有战功的高级军事主官。其他人等,如果不主管军事,或是官阶不够高,即使有功,也很难获得这一殊荣。除非有特殊的机缘,才能破格赏赐。晚清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左宗棠的保奏下,做到了江西候补道员,可他希望得到“黄马褂”赏赐的愿望,依旧使左宗棠感到很为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即胡雪岩去世前的第四年,左宗棠借着胡雪岩为陕西等省救灾捐献巨款的功劳,联合陕西巡抚谭钟麟、恭亲王奕沂等重臣共同上奏为胡雪岩“破格”请赏黄马褂,才最终获得成功。因功而赏的黄马褂,有时也会因为失误而被褫(音chi读“耻”)夺。例如,晚清重臣李鸿章就曾两次被褫夺黄马褂,一次是捻军张宗禹部威胁京师时,李鸿章手下淮军各部勤王救援不利,李鸿章被拔去双眼花翎,褫夺黄马褂,后又因功赏还。第二次是甲午中日战争,清廷惨败,朝廷归咎于李鸿章;其再次被褫夺黄马褂。对黄马褂情有独钟的“洋大人”有趣的是,晚清朝廷对黄马褂的赏赐越来越泛滥时,初来中国的“洋大人们”也对黄马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清廷对外国人赏赐黄马褂,源于镇压太平天国时期。时任清朝雇佣军“常胜军”的英国人乔治·戈登,是第一个受赐黄马褂的“洋大人”。1860年戈登随英法联军来到中国,之后,他在上海配合美国人华尔和白齐文组织“常胜军”抵抗太平军的攻击,于1863年3月成为“常胜军”的首领,与李鸿章结成私交。1864年与李鸿章合作攻下常州后,“常胜军”解散,李鸿章奏请两宫皇太后,授予戈登清代最高武职“提督”称号并赏穿黄马褂,也开启了清廷赐予外国人黄马褂的先河。此后,赏赐洋人黄马褂的风气渐开,帮助清廷剿灭太平军的“常捷军”头目德克碑、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并任“船政正监督”的法国人日意格,都曾享受过“赏赐黄马褂”的殊礼。日意格颇为珍视这件黄马褂,一直悉心保存,在其去世后举行的葬礼上,神父还特意向众人展示了其生前珍藏的黄马褂。黄马褂能够进入国际视野,离不开李鸿章的那件染血的黄马褂。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奉命赴日本议和,结果遭遇日本极端分子小山丰太郎刺杀,一枪击中面部,血流不止,身上所穿黄马褂也被血浸染。李中堂醒来后,嘱咐侍从不要将黄马褂上的血迹洗掉,并说“此血可以报国”。没想到,李鸿章和他的“黄马褂”被欧美媒体大肆报道,多次登上了欧.美主流报纸的版面。西方读者们发现,在古老的东方国家,一个将军打了败仗,只要脱去他的黄马褂就等于责罚了他,一件染血的马褂也可以“报国”。经过媒体的加工与渲染,黄马褂在西方人眼里具有了“魔力”,也彻底勾起了西方人的兴趣。当74岁的李鸿章作为特使参贺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时,美国记者在报道中特别写到“中国皇帝的特使穿着满人的黄马褂,头上插着美丽的孔雀羽毛,给热闹的大街增添了令人难忘的画面”。1896年李鸿章的美国之行,掀起西方人对黄马褂兴趣的高潮。美国媒体在对这位“中国总督”表示尊敬之时,毫不掩饰他们对那件曾经染血的黄马褂的好奇心。《纽约时报》在报道中特意提到“那件著名的黄马褂”。1896年8月28日,当李鸿章到达纽约时,黄马褂似乎比李鸿章本人还要出风头。当日,整个城市几乎万人空巷,所有人列队街头,在一睹这位来自神秘东方的重要访客的真容时,目光无不聚焦于那件黄马褂。据纽约警方统计,当天欢迎人数竟达50万之多。经过李中堂的“国际宣传”,黄马褂从此享誉海内外,致使洋人来到中国,总要想方设法弄件黄马褂过过瘾。19世纪末来华考察的英国退役海军少将贝思福不知走了谁的后门,特意弄了件黄马褂,照了几张相片以作留念。到了清亡后,退了位的小朝廷仍在私下里频繁赏赐黄马褂,废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土敦就曾将溥仪赏赐的黄马褂视为珍宝。谁也未曾想到,黄马褂,竟然成了大清落日余晖中的一道奇特风景。(据《中国国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