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kTok是怎么被美国盯上的

  • ■ 何子维

        三年前,改名“TikTok”的抖音海外版,没有让张一鸣失望。
      短短三年,TikTok踏足三十多个国家,攻占180多座城市,俘获全球十多亿用户,利用算法和荷尔蒙体验,拳打海外巨鳄,脚踢创业虾米,火速在国际短视频赛道里,拿下第一。
      频传捷报让张一鸣心情大悦,其公司甚至也为此做出组织架构的变动。今年3月,字节跳动成立8周年,在给全员的内部信中,张一鸣宣布将亲自挂帅,集中精力攻占海外市场。
      就在张一鸣欲加快全球扩张的步伐时,2020年中,“令全球发抖”的TikTok突遭变量。它下注的最大两个市场——具有最大增量的印度市场和具有最大价值的美国市场,在短短一个月内,先后寄来了“分手信”。
      一旦失去这两个市场,不单字节跳动的估值将大幅缩水,其全球化战略也将遭受致命打击,损失无可估量。
      而且,能让张一鸣渡过此劫的时间不多了。

    围猎与斡旋

      印度开了个坏头。6月30日,印度政府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封禁TikTok。在下架之前,TikTok已收割6亿印度“老鐵”。而接近字节跳动的人士称,其公司或遭受超过60亿美金的损失。
      痛失印度,一颗炸弹又从美国飞来。7月22日,美国初步通过禁用TikTok的决定,决议案将提交参议院。
    作为一个被围猎者,TikTok在这个盛夏的连续打击,简直让它糟糕透了。
      只是,为什么是TikTok?
      TikTok可以称得上迄今为止中国出海最为成功的产品,它做到了腾讯、百度都做不到的事:在别人的地盘上争到最大的蛋糕。
      它是全球下载次数最多的应用,其装机量击垮了它的同类巨头竞争者们,包括YouTube、Instagram、Facebook等。
      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抖音及其海外版的全球总下载量已经突破了20亿次。这个数值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个美国人都下载了一遍,并且他们同时还拥有六台手机。更可怕的是,它的用户活跃度也十分可观。数据机构App Annie数据显示,目前TikTok的全球月度活跃用户数已高达8亿。走到这一步,TikTok用了三年,而YouTube花了六年,Instagram花了七年,Facebook则花了十二年。
      流行不知所起,一发不可收拾,用户愿意停留在TikTok上的时长也相当惊人。Prioridata的数据显示,在美国,人们每天要打开TikTok约8次,平均每次4.9分钟。对应到Facebook、Instagram 和Snapchat身上,则分别是4.7分钟、3.1分钟以及1.6分钟。
      但是,快速征服海外的速度在给予字节跳动荣光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风险。
      事实上,商业夹击和政治风险一直伴随TikTok左右。三年里,TikTok一会儿被指控,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做得还不够,一会儿被质疑,恐涉及更加复杂的“信息流”安全问题。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它需要与硅谷里走出来的贵族产生面对面碰撞,也要解决掺杂着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就这一点上,它与华为有些相似。
      而字节跳动也在最大限度地为TikTok保驾护航。但除了采取不断地去中国化、招募更多的外籍高管和员工、重新理顺投资者关系,以及在新加坡建立数据备份系统等措施外,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树大招风,就像白宫顾问所宣称的那样:“即使TikTok被卖给美国公司,也不能解决问题。”
    Born to be global的豪赌

      张一鸣曾表示,互联网产业在经历了从“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时代后,如今,中国公司已经和美国公司一样,来到了“born to be global”的阶段。
      出海,对TikTok来说,就意味着,不得不进入老牌霸主们占据的地盘,虎口夺食,不得不穿过扎克伯格所带领的社交帝国一直牢牢把控的大门,时刻准备好谷歌和油管出其不意的突袭。其难度可想而知。
      幸运的是,张一鸣凭借一场价值10亿美金的豪赌,迅速获得了进入美国市场的入场券。
      张一鸣要的赌的对象名叫“Musical.ly”。这个软件由上海一家初创公司开发,主打15秒音乐短视频,2014年在中美等地上线。
      Musical.ly虽然没有能打开国内市场,却在国外一炮而红——仅一年时间,就登上苹果应用商店美国地区榜首,深受北美地区年轻人的追捧;2017年年底,这款软件在全球累计了2.4亿注册用户。
      要知道,大多数能够快速累积用户的软件,早期都和打擦边球的野蛮生长分不开,Musical.ly亦不例外。它打擦边球的方式就是网络大量未成年人使用。
      这样,问题就出现了,监管立刻找上门来。在临苦寻不到变现的时候,Musical.ly迎来了并购。而想要收购它的人,大有人在。
      扎克伯格算一个。
      快手宿华也蠢蠢欲动。
      2017年,在竞购过程中,Musical.ly的天使投资人傅盛跳出来,以他的一票否决权坐地起价:想要收购,就必须要捆绑买走猎豹旗下另外两款海外产品。当时快手的现金不足,宿华给傅盛打电话质问:你怎么能这么流氓?
      一个磨蹭、一个没钱,出手快准狠的张一鸣则毫无迟疑地在2017年11月,掏出10亿美金,全资收购。
      这是一个拼战略眼光和手速来争夺用户的年代,事实证明,张一鸣这一次的豪赌没有错。收购完Musical.ly后,TikTok开挂,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一阵“TikTok旋风”。
      对张一鸣来说,这场价值豪赌的目的不仅是获得2.4亿用户,关键的是,Musical.ly团队对海外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用户喜好有更深的理解。这等于是TikTok登陆海外全面发力之前,已经建好了巨大跳板。
      除了豪赌的运气,张一鸣的厉害之处就在于,TikTok全球征伐的成功路径,可以复制。海外版抖音如此吸引人,玩的方式上其实没有太多改动。海外的玩家同样玩着整蛊游戏、情景剧、段子手、翻跟头、唱歌对嘴型,以及正中宝莱坞、百老汇观众下怀的舞蹈,不同的只是画面里的人不是东亚面孔了。
      不同的是本地化内容。纵观不少公司做国际化,做到最后就只是成立一个“海外第二总部”,针对当地市场开发新的产品。但张一鸣不一样,用他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就是一句:“做全球化的产品,加本地化的内容。”
      具体而言,TikTok在不同海外市场的破冰,固然有偶然的成分存在,但大体上,其运营思路和国内一致。首先,增加了数亿的投放预算,烧钱吸引红人入驻。然后,明星效应为其带来了大量年轻的种子用户,拉来第一批流量。接着,靠着超强运营引爆口碑。
      这三板斧在日本、欧美等成熟市场屡试不爽。
    席卷外国后浪

      即使张一鸣的开局豪赌和烧钱阶段都富有成效,但他的最大竞争对手——叱咤社交风云的扎克伯格,压根没把这股来自东方的力量当回事。
      扎克伯格心里认为,自己有100种方法能打败TikTok。但三年后,等到“100种方法”使尽之后,扎克伯格开始察觉到情况不对劲。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扎克伯格终于承认,TikTok是中国科技巨头制造的第一个全球爆款,也是脸谱在全球市场遇到的第一个中国对手。
      面对这个来自东方的特殊存在,国际巨头们并不打算放过短视频这个利润巨大的市场。它们的手段简单粗暴——复制。
      2018年11月,脸谱发布了一个与TikTok一样支持用户拍摄长达15秒的短视频应用Lasso,希望能够适应墨西哥等国家市场。不料却遭到《纽约时报》毫不客气地评价:“一个蹩脚的克隆版,借用了TikTok许多核心功能,甚至试图吸走一些有影响力的用户。”
      TikTok实则完全是一种“产品怪物”,难以超越。在同台竞技的过程中,Lasso不堪一击,其月均下载量不到TikTok的1%。在Lasso推出数日后,领导这款应用开发的布雷迪·沃斯就离开了脸谱。
      要说TikTok崛起为什么能改写海外互联网商业版图,原因就在于,它深知“后浪经济学”的奥秘。
      如果YouTube、Instagram是精英阶层展示优越生活的圣地,存在一种炫富式消费文化,那么,TikTok则主打草根、下沉年轻。
      以美国市场为例。TikTok去年曾透露,其在美国拥有2650万月活跃用户,其中约60%的用户年龄在16岁到24岁之间。尽管只有9%的美国互联网用户说他们使用过TikTok,但在青少年互联网用户群体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49%。换言之,TikTok才是海外后浪们乐此不疲的社交王国。
      意想不到的是,近期,TikTok里面多了写字楼的上班族,TikTok的用户圈层已经“出圈”到青少年之外。
      TikTok的风生水起,就是敏锐地抓住了过去十余年间互联网精神,也就是管理学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说的“颠覆式创新”:大公司之所以无法预见自己被颠覆的命运,恰恰是由于它们专注做“正确之事”的过度理性——专注于为最优质和最能贡献利润的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而忽视了来自创新型小公司、高端市场之外市场带来的潜在威胁。
      这个道理,在中国,除了字节跳动以外,拼多多等公司已经讲过了。也许老外还不太熟悉。(据《南风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