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客
在8月4日贝鲁特大爆炸之后,黎巴嫩已经成为又一个大国角力场。位于中东地区,北接叙利亚,南连以色列的黎巴嫩,本身就是个大国角力场。
视察一线抢镜头的总统
在贝鲁特发生大爆炸时,站在视察一线抢镜头的是一位总统。不过,并不是85岁的黎巴嫩总统米歇尔·奥恩,而是42岁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8月6日,也就是爆炸发生后的第三天,马克龙抵达贝鲁特,对这个法国前殖民地进行视察。此前,也就是爆炸次日,法国军方派出2架飞机运送55名搜救人员及25吨医疗物资前往黎巴嫩。
在贝鲁特,马克龙与黎巴嫩的普通人相拥。在新冠肺炎成为全球大流行之际,戴着口罩的他进入贝鲁特港区。在这里,他面对的是愤怒的群众。当他身着精致的白衬衣、黑领带与人们零距离接触的时候,实际上是冒着感染病毒的危险,以及复杂的社会情况下的人身安全风险的。
在进入爆炸现场前,马克龙脱掉了西装外套。而黎巴嫩总统奥恩并没有这么干。从外交对等的角度看,这一细节已经证明——毕业于法国戴高乐军事学院的奥恩,在法国总统面前少有对等意识。更有意思的是,当视察完爆炸现场后,对记者讲话前,马克龙示意黎巴嫩总统必须先走开。如果说此前马克龙脱了外套后,奥恩没脱外套是其主动所为,那么这时候从年龄上说当马克龙父亲都绰绰有余的奥恩被支开,且是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被支开,简直是莫大的屈辱。
更有甚者,马克龙直接对媒体表示,黎巴嫩政界需要进行一次“政治改革”,他已向黎巴嫩当局提出了一份“紧急改革路线图”,如果不进行改革,“黎巴嫩将继续沉沦”。马克龙甚至威胁黎巴嫩官员——如若不然,等着法兰西的制裁!
在黎巴嫩,有示威者亲近马克龙,称他是黎巴嫩唯一的希望;也有人抗议他干涉本国内政。
美国果然开始了一番搅和
对于美国来说,在贝鲁特发生大爆炸后,最怕的就是黎巴嫩政府有执行力,事态会迅速恢复平静。如果是这样,美国岂不是没有插手的机会了?眼看着马克龙黎巴嫩之行后,当地局势越来越乱,美国果然开始了一番搅和。美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帖,声援黎巴嫩示威者,号称“和平抗议”是他们的权利。
黎巴嫩之乱,绝不是简简单单的黎巴嫩人对大爆炸以及政府处理不力有意见。在爆炸发生后,多方势力介入。8月8日宣布成立“革命总部”的一帮退役军人,目标直指黎巴嫩现政府。他们的要求比马克龙所提所谓“政治改革”更多,直接希望颠覆黎巴嫩现政府。
尽管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已经发表电视讲话,他表示将提议提前举行议会选举,以打破使该国陷入政治和经济危机的僵局。可在建制内解决黎巴嫩问题,看来不是美国想要追求的。
乱,越乱越好,似乎是美国目前对黎巴嫩局势的追求。否则无法解释其为何在黎巴嫩推行自己的“著名双标”——在美国国内,“黑人的命也是命”示威之际,美国动用军警力量进行镇压;在黎巴嫩爆发示威,更有退役军人组织暴力颠覆活动时,美国官方却在煽风点火,其目的何在?难道不是搞乱黎巴嫩而后快吗?
美国为什么要搞乱黎巴嫩?只要看其在黎巴嫩以北的叙利亚遭遇挫折,就能大致明白——眼看着叙利亚局势有稳定的趋势,这时候,再点燃黎巴嫩的战火,就可以延烧到叙利亚。由此,美国能继续在中东保持控制力。如果黎巴嫩能风平浪静,叙利亚渐趋平稳,伊朗、伊拉克反美的能量继续积聚,甚至沙特与俄罗斯的合作也渐渐多于与美国的合作,美国自感可能有被挤出中东的危险。这不,美国普查局8月5日公布的一组数据竟然显示——今年6月以来,美国竟然破天荒地向沙特出口了55万桶原油!
不管美国葫芦里卖的是油还是药,结合此前美国州际油气合同委员会通过的决议——调查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向美国市场倾销原油的情况,就能明白——中东,正在经历一场没有硝烟的石油战争!
多个利益互相冲突的“老板”
回看贝鲁特大爆炸前,8月3日,黎巴嫩政府一个部长辞职——外交和侨民部长纳绥夫·希提在递交辞呈时说的话,此时大有深意。
“我担任这个职务是为了黎巴嫩这个‘老板’服务,但我在我们的国家发现了多个利益互相冲突的‘老板’。”
在大爆炸之前,黎巴嫩正经历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本有着“东方小巴黎”“中东金融中心”之称的贝鲁特,伊斯兰教信徒——什叶派、逊尼派、德鲁兹派,以及大量的基督教马龙派、希腊东正教派人士,继续勾心斗角。其背后则是各方海外势力。
当爆炸发生后,这样的角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愈加显性化,就连经常在边境地区与黎巴嫩真主党作战、与黎巴嫩政府没有外交关系的以色列,都在寻求国际外交渠道联系黎巴嫩政府。(据《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