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特别报道
谁在帮特朗普制定对华政策?
-
曹曦予
早在2018年,新华社就注意到特朗普班底正在发生变化:鹰派色彩加重,处理国际事务手段更激进。“特朗普在国家安全、外交、经济领域决策层‘大换血’,旨在加强推行其‘美国优先’政策。”新华社记者在《重塑决策团队白宫“鹰派”色彩加重》一文中分析道,美国舆论当时就普遍认为,“美国或迎来更具强烈‘鹰派’色彩的国家安全团队。这对美国和国际社会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保守、强硬、鹰派,特朗普团队特征鲜明,内外政策均坚持“美国优先”。特朗普在亚太尤其中国的政策上所做的决定,很多都是鹰派对华班底推动的。
博明:驻华记者出身的“中国通”
博明是Matthew Pottinger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2019年9月19日,欧布莱恩接替博尔顿,担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三天后,9月22日,博明就获得了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的委任。作为白宫政策团队中重要的中国通,博明本科学的是中国研究专业,毕业后在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工作过,作为驻华记者,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中国实地采访达七年之久,这期间,他做了大量中国报道。博明其实并非一个极端保守派,他和特朗普的政治观点也并不完全相同。他甚至曾为民主党捐款。结束了在中国的记者生涯后,博明加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阿富汗。据《纽约时报》报道,当时他31岁了,不仅超龄,而且超重。为了减肥,他曾和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的一个海军陆战队员一起在长城上跑步,因为运动量太大,有一次还进了急诊室。在阿富汗担任情报官员期间,他结识了后来成为特朗普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迈克尔·弗林,那时弗林担任的是主管情报的副参谋长。也正是因为弗林的举荐,博明才有机会进入了特朗普的幕僚团队。凤凰卫视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博明与鹰派代表人物之间还是有些细微区别,他更偏实用主义,对上级指示绝对服从,并且非常低调,避免与上级发生相互矛盾的表态。在白宫复杂的政治关系中,博明不但求得生存,甚至还获得了晋升。现在,外媒普遍认为,他是特朗普团队中,对华强硬政策的“设计师”。纳瓦罗:“鹰派中的鹰派”彼得·纳瓦罗,现任美国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他是一名经济学家,曾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经济学教授。中国问题一直是他研究的重点,曾写过一系列与之有关的书籍,散布中国威胁论。他的相关政治观点,更是让他获得了“鹰派中的鹰派”这一称号。7月13日,纳瓦罗曾公开宣布“不排除美将禁止TikTok和微信这两款应用的可能性”,对中国公司采取强硬措施。纳瓦罗的观点,似乎很对特朗普胃口。特朗普曾说,“我多年前读过一本彼得·纳瓦罗的书,其论点的清晰和研究的透彻令我折服。”不过,美国“外交政策”期刊的网站曾发表文章指出,纳瓦罗作为“中国专家”,没有在中国久居过,也不会说中文。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在白宫代表团于2018年访华之前,他只到过中国一次,并且没有过与中国相关的教育经历。余茂春:意想不到的华裔智囊《华盛顿邮报》一篇名为《在与北京的新关系中,余茂春是一位关键人物》的报道中,揭露了在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中,一位名叫余茂春的华裔学者,在幕后发挥关键作用。余茂春,1962年出生,作为中国人度过了人生前21年,1983年毕业后,他前往美国求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之后,余茂春进入美国海军学院,担任东亚和军事史教授。之后,他被任命为美国国务院国务卿办公室中国政策规划首席顾问,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到美国留学的人中,进入美国国务院决策圈的第一人。特朗普团队所看重的,就是余茂春作为曾经“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2016年以前,他在《华盛顿邮报》以Miles Yu为名,发表了大量专栏文章,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涉猎。《华盛顿邮报》报道中写道,余茂春是美国国务院首席中国政策和规划顾问,国务卿蓬佩奥赏识他,在对华问题上对他极为倚重,文章对于他的评价是,“重塑了美国对华政策”。将中国重新定义为美国最重要的战略对手,就是出自于他的建议。《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曾标识,余茂春在“美国制定恶毒的对华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除此之外,余茂春还在美国介入中国台湾地区的事务上发挥作用。此前,《环球时报》曾在两岸的军事报道中,多次注意到他的言论。2013年10月,转引外媒对解放军“使命行动2013B”跨区机动战役演习的报道时,《环球时报》刊登了余茂春对中国军演的一些观点:“台湾(地区)只是中国最近军演的假想敌之一,其他还包括与中国有海上争端的国家”。莱特希泽:经贸政策操刀者莱特希泽,现任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代表,美-墨-加协议的“首席架构师”。莱特希泽出生于冷战时期,2017年重回白宫时,他已经71岁了。作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目前的“掌门”,莱特希泽风格强势,坚持保守派的一贯作风,用强硬的“贸易惩罚”策略来维护产业,被业界称作“美国贸易沙皇”。中美贸易战,也是他一手操刀而成。莱特希泽与特朗普,一个在健康上一丝不苟,非常自律,一个热衷于吃快餐,鲜少运动;一个热爱历史文化,一个一窍不通。这样在个性上截然不同的两人,却在贸易问题上,被称作是“思想上的灵魂伴侣”。在价值取向上认同一点,那就是“美国优先”。一直以来,坚持“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在贸易上的做法,就是在竞争不过的领域,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通过威胁阻止出口来保护国内产业。这样保守主义的传统,在莱特希泽处尤为明显,他曾说,“无论是FTA还是WTO,这些条款都是我的权利,当不需要这些权利,或内容对我不利的时候,我就会结束契约关系。”特朗普看重的,就是莱特希泽的看家本领——谈判。特朗普曾经说,“莱特希泽是一个巨大的谈判机器”。最为人熟知的,是莱特希泽的谈判风格,尖锐而又激烈,从他走入政坛以来,“战功”赫赫。1985年,莱特希泽代表美国,就钢铁进口问题同日本展开谈判,说服了日本等国“自愿”限制对美国的出口。谈判的结果,是签订了《广场协议》,而这一协议,给日本的制造业带来巨大阻碍.造成了日本经济一蹶不振,近三十年停滞不前。而日本人也给他取了个“导弹人”的外号,打击可见一斑。谈判时,他常打心理牌,故意刺激和调动对方情绪。在日美谈判中,莱特希泽把日方的谈判清单折成纸飞机,故意扔向对方,显露出轻蔑和不屑。而日方代表发言时,他又假意把话筒零件拆开,放在手里把玩,不时讲些不入流的低俗笑话,让对手放松警惕,进入他设下的圈套。此外,还有他们除了以上几人,特朗普对华政策团队中还有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史达伟、科技顾问蒋濛和美国驻联合国副大使柯里。大卫·史达伟,空军准将,退役前的职务是美国五角大楼亚洲政军副处长,和在中国赫赫有名的史迪威将军同属Stilwell家族。作为军人出身的“武官”,史达伟在履新之前就曾学习过中文,并且具有长期涉华外事经历,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他曾发表《美国及国际事务中的多元主义》的讲话,鼓吹美国在亚太事务中秉承“多元主义”,反对“大国霸权”。在特朗普对华政策团队中,除了余茂春,还有一名华裔,名叫蒋濛。蒋濛是一位科技专家,作为美国国务卿的科学技术顾问,他是目前从学术界脱离转而为美国政府服务的最高级官员之一。作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教授,蒋濛在专业领域成果颇多,也是历史上第一位成为美国国务院首席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工程师。这也意味着,在美国的外交领域,技术问题正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蒋濛的专攻领域是网络研究,学术上有所建树,创立了普林斯顿边缘实验室,这也是美国第一个致力于边缘计算的实验室,担纲IEEE网络科学与工程学报成立指导委员会的主席,而在政治上的发言较少。凯利·柯里也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此前,她曾是2049项目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该研究所是一个以亚太安全为名,与中国台湾关系极为密切的机构。(据《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