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小国的军火大生意

  • 亦博

        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欧洲有一批“黑马型”卖家。它们的产品也许不会像美俄两国的那样尽人皆知、以至于几乎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比如AK47突击步枪,也没法提供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全套装备,但在一些特定领域,它们的产品却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有时甚至令联合国“五常”都自叹弗如。

        在竞争激烈的军火市场,它们更是不时上演“以小博大”的奇迹。这些欧洲小国是怎么做到的?

    小国分到大蛋糕

        每年,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都会发布最新的全球军火行业研究报告。根据2020年3月的报告,2015至2019年,SIPRI确认了68个国家为主要武器出口国,其中美国占比最大,为36%;其次是俄罗斯的21%。传统的欧洲三强——英(3.7%)、法(7.9%)、德(5.8%),以及以色列和韩国也位列前十。
        榜单上另外两个国家的名字就不那么容易猜到了。它们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也算不上紧张,在国际上更不以“善战”闻名,事实上,其中一个还是出了名的“不善战”。西班牙以3.1%的占比位居全球十大军火出口国的第7位,意大利(2.1%)排名第9位。
        另外一些在国际政治中相对“低调”的欧洲国家也悄悄地在榜单上占据了名次。荷兰(1.9%)排名第1l位,仅次于韩国,尽管后者的军队规模是“郁金香之国”的十倍有余。乌克兰(1%)紧随其后排名第12位,瑞典以0.6%排名第15位,它的邻国挪威(0.4%)则排名第17位。捷克(0.3%)位列榜单的第21位。排名前25位的军火出口国的销售额,占了全球总额的99%。
        如果将时间轴拉得更长一些,这个榜单还会更加有趣。SIPRI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1950年至2019年间全球武器出口总额最高的前50个国家,结果意大利高居第7位,捷克斯洛伐克第8位,荷兰第9位,前20名里的欧洲国家还有瑞士(第11位)、西班牙(第12位)、瑞典(第13位)、乌克兰(第15位)、波兰(第16位)和挪威(第18位)。
        这些数字表明,那些看上去不显山不露水的欧洲小国,却分得了国际军火贸易这块诱人蛋糕中的不小一块。
    小国也有大名牌

        无论是瑞典、意大利还是其他小国,都无法在国防装备研发体系的完整性上同大国较量,有些甚至连武器装备全部自给自足都做不到,但这并不妨碍它们不时推出一款款“叫好又叫座”的兵器,在全世界大卖特卖。
        瑞典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为“炸药大王”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祖国,曾经的北方豪强瑞典,武器风格自成一派,军工体系完整性在整个欧洲都名列前茅。无论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还是地上跑的,瑞典都有出彩之作。
        在空中,萨博和沃尔沃航空等企业源源不断地为瑞典空军提供各类飞机、配套的大部分航空系统甚至发动机,使瑞典成为为数不多的可以独立设计、生产第三代(苏俄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之一。首次运用双三角翼布局的萨博-35“龙”、首创鸭翼布局的萨博-37“雷”和畅销全球的萨博-39“鹰狮”,都在世界航空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海上,造型科幻、号称“全世界首艘全隐身战舰”的维斯比级轻护卫舰,令整整一代军迷为之惊叹。1996年服役的哥特兰级潜艇,则是世界上第一艘配备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的常规潜艇,瑞典还是少数几个能够自研自产反舰导弹和鱼雷的国家。在陆地,极具特色的Strv-74和Strv-103型坦克都是网络游戏中的明星,畅销的CV90步兵战车则与“鹰狮”和维斯比并列为瑞典国防工业的代表作。
        作为欧洲老牌工业国,意大利在这方面亦不遑多让。奥托·梅莱拉76毫米/127毫米舰炮行销全球,堪称西方海军的“标配”,为“意大利炮”挣足了面子。意大利参与研发了“台风”战斗机和“狂风”战斗轰炸机,还是目前全世界除美国之外唯一一个能够制造F-35战斗机的国家。此外,意大利的“猎户座”“海上卫士”火控雷达,“奥托马特”反舰导弹,以及伯莱塔公司的轻武器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2020年4月30日,美国海军新一代护卫舰FFG(X)项目终于落锤定音,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击败了美国的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奥斯特公司和通用动力巴斯钢铁船厂,斩获美国海军10艘总价值达56亿美元的首批次建造合同,在令人大呼意外的同时,也印证了意大利造船工业的实力。目前意大利正紧锣密鼓地建造多型新锐舰只,其远洋舰队的规模已经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
        乌克兰国防工业公司2018年共卖出了13亿美元的武器,但不同于欣欣向荣的西欧同行,这个集结了全乌精华的公司暮气沉沉,只能靠“吃老本”勉强度日。曾经,基辅继承了红色帝国三成的军工生产能力,安东诺夫(代表作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安-225)、马达西奇(生产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米-26的发动机)、南方机械制造厂(SS-18“撒旦”洲际弹道导弹的生产厂)、哈尔科夫的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T-80/84的诞生地),曙光设计局(苏联唯一的船用燃气轮机设计与生产企业)以及苏联唯一能建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厂,都属于乌克兰。可现在,这些遗产已经大部分被卖了废铁。
        捷克在这方面多少与乌克兰有些“同病相怜”。奥匈帝国时代,好兵帅克的故乡拥有全欧洲第二大兵工厂——斯柯达工厂,M14/16型420毫米榴弹炮、K10型305毫米舰炮、M1909型水冷式重机枪等产品无不威震四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捷克制造的ZB26式轻机枪、35(t)和38(t)坦克亦是鼎鼎大名。冷战时代,捷克的军工依旧顶尖,1984年至1988年的军火出口额达27亿美元,位列全球第7位。然而如今,捷克出名的军工产品只剩下L-159这样的攻击/教练机。
        除了上述国家,其他欧洲小国也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值得夸耀的拳头产品。比利时的埃斯塔勒国营工厂(FN)就屡有佳作,包括但不限于FN FAL步枪(被誉为“自由世界的右手”)、P90冲锋枪、M240/M249通用机枪(美军制式装备)和SCAR突击步枪。
        西班牙和荷兰都拥有欧洲一流的造船工业,F-100型护卫舰、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空母舰、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射舰、七省级护卫舰,捍卫着曾经的海洋帝国的荣光。
        挪威康斯伯格集团的“海军打击导弹”(NSM)击败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第二的波音公司,夺取了美国海军下一代反舰导弹的订单;全世界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早的遥控武器站——“保护者”系统,也是该公司的得意之作。
        奥地利施华洛世奇公司生产的军用瞄准镜和激光测距仪,比该公司的首饰更受欢迎。广受好评的格洛克系列手枪,也是奥地利的产品。瑞士除了军刀,还出产西格绍尔系列枪械;位列SIPRI“百大军火商”之一的波兰PGZ集团,则造出了世界第一辆隐形坦克……
        这个清单还可以一直列下去。
    小国如何做大生意

        一众欧洲国家,体量相对较小、国防预算有限,却能在美俄英法德等传统军工强国的“围追堵截”中杀出血路、“虎口夺食”,在竞争白热化的全球防务市场中占据可观的份额,确实是了不起的成绩。它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恰当的产品定位、正确的发展理念很重要。论起经验、资金和技术,小国的军火制造商们往往都无法与大国的“巨无霸”们等量齐观,所以他们明智地选择了巨头们无意染指的空白领域深耕专精。例如二战后,西方世界的海上霸主——美国海军就笃信“铁炸弹”的威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反舰导弹缺乏兴趣,这才给了挪威康斯伯格集团机会,令后者研发的“企鹅”一举成为西方第一型反舰导弹。欧洲各国在常规动力潜艇领域的统治性地位,部分也得益于美国海军对“全核舰队”的推崇。
        军工能做大做强,自然还离不开战略大环境。冷战时代,这些国家均肩负着沉重的战备使命:瑞典整日提心吊胆,生怕东方的钢铁洪流穿过芬兰的雪原滚滚而来,不得不打起全副精神加以防备;意大利和西班牙承担着保卫地中海的使命,比利时和荷兰则需要确保北海的防御。在东方阵营,乌克兰和捷克的担子同样不轻。这些国家今日军工的繁荣,自然离不开冷战年代的红利。
        当然,能在SIPRI榜单上拥有一席之地的这些国家基本都是发达的工业国,工业基础和人才储备无不拥有百余年的积累。事实上,无论是瑞典、意大利还是西班牙,都绝对不算“小国”,甚至还一度是“大国”。只不过日后美俄这些“超巨型国家”崛起,才将这些国家,乃至英、法、德等国统统“比”成了小国。尽管如此,身为工业发达国家,他们还是有着值得骄傲的本钱。(据《看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