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违反军纪”到“特等功臣”

  • ⊙作者 罗学蓬                  

        1952年1月2日清晨,寒风凛冽,雪雾弥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连的战士们,如往常一样沿着石田里村旁的栎沼河出早操。旁边不远处,一群孩子在结了冰的河面上玩耍。
        7时左右,部队早操完毕,队伍回到营房,刚刚走过河滩,突然听到了叫喊声。原来是冰面垮塌,有孩子掉进冰河里了。
        一名走在队伍后面的志愿军战士飞步冲到河面上。他看见冰窟窿里泛着水花,便猛地跳下去。后来的结局在中国家喻户晓,落水的孩子得救了,救人的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被救的朝鲜儿童叫崔莹,牺牲的战士是141师侦察连文书,名叫罗盛教。
        1952年1月26日正值除夕,这天下午,正在志愿军47军139师执行采访任务的新华社记者戴煌,接到新华社驻朝鲜志愿军总分社社长打来的一个紧急电话,给他简单地讲了一下罗盛教牺牲的经过,要他马上去141师采访,越快越好。
        1月27日大年初一,戴煌赶到了141师罗盛教生前所在的侦察连。淹死了人,连里的干部正为这事垂头丧气哩。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如果不是参加一线战斗而阵亡的战士,都要被当做非战斗减员的事故来处理。而像罗盛教这样在出早操时遇上突发情况,因救人溺亡,理所当然地被视作违犯军纪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连长和指导员联名向上级打了请求处分的报告。
        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很是微妙。
        1月2日下午,罗盛教的遗体被打捞上来,挖好坑,准备安葬。连队干部也在忐忑中等待上级的处分。
        这时,一些闻讯而来的朝鲜村民听说罗盛教是为救护朝鲜少年落水身亡的,一致向志愿军请愿,要用朝鲜老百姓最高的礼节——用酒擦干净身体后,再用白布裹缠全身——来隆重地安葬罗盛教。
        侦察连长和指导员急得直挠头:把自己战士的遗体交给外国人安葬这样的涉外大事,连队哪里敢做主?
        而就在此时,志愿军部队内部报纸《47军军报》一位先期到达石田村里采访的记者,已经敏感地从这件事中认识到罗盛教牺牲的特殊价值,并且向罗盛教所在连队表达了他的不同看法。
        戴煌晚年回忆说:“这个记者很有眼光,认识到这是一个有着国际主义精神的,非常伟大、非常难得的事件。罗盛教救的是朝鲜人民中的一名少年。当时中朝之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问题,双方闹得很不愉快。在这重要的时刻,突然出了这样的一件事,当然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这位军报记者还向侦察连连长和指导员说,你们应该马上向上级打请功报告,赶紧替罗盛教请功。连长和指导员忐忑不安地为罗盛教请了个三等功。这个军报记者回去就对141师的师首长说了,这样师里面才重视起来,把这个事情就报告到志愿军总部去了。总部一看材料,这么典型的事情,给个三等功怎么行呢?得大张旗鼓地给予嘉奖啊!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知道这事后,才赶紧打电话给我,让我赶去141师采访。”
        1952年2月3日,为表彰罗盛教的事迹,志愿军总部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
        1952年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的通讯。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新华社驻志愿军总分社刚满19岁的戴煌。当年的戴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这篇不足2000字的小小通讯,竟然在一夜之间为国人造就了一位时代英雄。(据《老年生活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