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华建
第一次:关于外线作战
与内线作战问题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犯,中央军委提出以山东、太行解放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并于6月26日电令华中分局,要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
接到中央指示后,粟裕从战场实际出发,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在苏中先打一仗”,更为有利。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最终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迅速发起了“苏中战役”,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七战七捷”,歼敌5.3万人。
第二次:关于
发展战略进攻问题
1948年1月初,为扩大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中央决定粟裕率华野三个主力纵队渡长江南下,开辟江南战场,吸引敌军分兵,配合刘邓大军行动。
时任华野副司令员的粟裕认真总结了我军作战经验,客观分析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当前的全国战局,认为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解放军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更有利于加速胜利进程。
经过反复慎重考虑,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即“子养电”),提出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构想,建议在中原战场上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由于这一构想和建议事关战略全局,电文最后,粟裕用“管见所及,斗胆直陈”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慎重。
粟裕的建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
第三次:关于三个纵队
暂不过江的问题
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4月17日先向刘邓发电征得同意后,18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粟裕多次来电坚持中原决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毛泽东要陈毅、粟裕赴河北中央驻地当面汇报。随后,粟裕按照中央的要求,于1948年6月和9月间,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不久,又胜利地发起了淮海战役,将蒋军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为渡江南进,减少江南富庶地区的战争损失,加快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作出了卓越贡献。
对粟裕的这一次“斗胆直陈”,周恩来后来评价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据《老年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