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右为难 特朗普的新闻发言人不好做

  • ■ 刘琦

        今年4月7日,32岁、金发披肩、信仰基督教的凯利·麦肯尼被任命为新任白宫新闻发言人,并于5月1日举行了自己的首场新闻发布会。
        在这之前,她毕业于哈佛,曾担任新闻评论员,还出任过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发言人和特朗普2020竞选团队发言人的职位。上任不到一个月,因其备受争议的言论和犀利作风,麦肯尼成为舆论焦点。借着她的热度,“白宫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位也再次进入到大众的视野。
        麦肯尼的首次“白宫新闻发言人秀”四平八稳,波澜不惊,但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其“特朗普风格”显露得淋漓尽致。

        没有人知道麦肯尼在这个职位上能做多久,毕竟特朗普第一个四年任期未满,已换了四个新闻发言人。且外界已经多次领教特朗普对白宫职位的随心所欲,即便是曾出任白宫首席战略师、总统高级顾问的班农任职仅一年即被迫离任。

    最“懂”特朗普

        5月6日,白宫新闻发布会上,一名记者提问麦肯尼,是否会收回之前在福克斯电视台有关“新冠病毒不会来到美国”的言论。
        面对提问,麦肯尼边翻动笔记边回应,“我当时正在福克斯商业频道解释总统颁布的‘旅行禁令’,这些禁令的意图是不让新冠病毒和恐怖主义等来到美国。”接着,她话锋一转,“我想问问媒体一些相似的问题。”
        “Vox会不会收回‘新冠病毒不会造成致命大流行’,《华盛顿邮报》会不会收回‘我们的大脑正在夸大新冠肺炎的威胁’,《纽约时报》会不会收回‘恐惧比新冠病毒传播得更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会不会收回‘流感比新冠的威胁大得多’的言论……”她照着笔记,一口气念完一连串问题。
        “我把这些问题留给你们想一想,也许过几天就会有答案哦。”说罢,带着胜利的微笑,麦肯尼径直走下发言台。台下记者先是一脸震惊和沉重,随后转变为讽刺的讥笑,对他们来说,这招“拔腿就走”并不陌生,是特朗普最常用的“伎俩”之一。
        麦肯尼回答记者提问时语速飞快,清晰流利,面对敏感问题,也能从容应对,透露出自信的气场。然而,对于这样一位白宫新闻发言人,舆论出现了两极分化。
        批评者认为,麦肯尼是被名利驱动的投机主义者,没有自己的政治信仰,甚至摒弃基督教传统,给一位支持种族主义和厌女主义的总统辩护。很多左翼媒体也声讨称,她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充满了大话、误导性信息和不经调查的结论,就像特朗普一样。
        而对于支持者,麦肯尼能够激怒自由派人士的能力使她成了英雄。“麦肯尼非常聪明、充满干劲儿、十分投入,是我见过准备工作做得最好的人,她能把复杂的政策转化成大众听得懂的语言。”特朗普2020竞选团队传媒主任蒂姆·墨托也给出高度评价,他指责那些针对麦肯尼的批评是基于其性别和外表的歧视。
        “我想对人们说,你们低估麦肯尼了。我不认为一个出自牛津和哈佛法学院的人会是傻瓜。”墨托说道。
        2010年大学毕业后,麦肯尼在福克斯新闻干了三年,担任麦克·赫卡比的制片助理。但因一直没得到上镜机会,她决定重返校园——先是去了迈阿密大学法学院,然后转学到哈佛。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赫卡比直言,“我认为麦肯尼决定继续深造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福克斯看不到能拥有出镜工作的机会。”
        转机出现在2015年。那时一名暑期工作的同事给她提了个建议。“特朗普将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这名同事还补充道,“如果一个漂亮的、年轻的、金发哈佛毕业生想进入政坛并出现在电视上,那么她应该考虑成为特朗普的早期支持者。”
        麦肯尼听从了这条建议,并成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竞选报道中为特朗普辩护的嘉宾。当时,各大电视台正苦于寻找支持特朗普的政论专家,因为多数有威望的人士都不愿意和他产生瓜葛。这时,哈佛毕业的麦肯尼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特朗普胜选后,麦肯尼于2017年8月成为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发言人,2019年成为特朗普连任竞选团队的发言人,再后来,于今年4月成为美国第三十三位白宫新闻发言人。
    特朗普可不好伺候

        白宫新闻发言人(或称为白宫新闻秘书)属于“高级别”官员之列,其主要职责是收集政府内部最新动向,并将这些信息与媒体分享。这些信息包括且不局限于总统的每日行程、白宫访客名单、政府对于某些事件的官方态度……
        通常,白宫新闻发言人会通过白宫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偶尔,也会使用线上语音的形式进行通报。此外,新闻发言人还会发布“信息禁令”,禁止媒体在规定日期前透露特定消息。
        打开白宫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后门,就会来到一条走廊,从这里往右走15米是总统办公室,往左走15米便是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詹姆斯·布雷迪简报室。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恰巧反映了此份工作的难处——夹在两股“对立势力”的正中央。
        在美国,新闻界经常被形容为矗立在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外的“第四权”。媒体发挥的第四权力对“传统三权”起到监督制衡作用,防止后者违规或产生决策失误。
        新闻媒体扮演的角色注定很难使其与政府之间关系融洽。白宫新闻发言人在这两股对立势力中必须起到“桥梁”作用,这需要他既尊重新闻的专业性,允许记者好奇、询问和怀疑,又要准确无误地将官方信息传递给美国民众。
        美国“国会山”网站评论,白宫新闻发言人本就不好做,但在如今这个总统谴责媒体是“假新闻”、媒体丝毫不掩饰对总统敌意的“特朗普时代”,这份工作变得更加艰难。
        此外,特朗普时不时在推特上口出狂言,也给新闻发言人增加了不少“泥瓦匠”和“消防队员”的活儿。
        特朗普执政期间,白宫新闻发言人更换频率之快,也似乎印证了这点。奥巴马执政8年,一共有3位新闻发言人,而特朗普上任不满4年,已经产生了4位。
        肖恩·斯派塞是本届政府的第一位白宫新闻发言人,他在任期内发表过很多颇具争议的言论,如“特朗普的就职典礼是历任中最盛大的”,以至一度与白宫记者团关系十分紧张。2017年7月,他因反对特朗普任命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安东尼·斯卡拉穆奇为白宫通讯主任而请辞。
        第二位白宫新闻发言人莎拉·桑德斯坚持了近两年,最终决定于2019年6月离职。她的理由是为了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
        斯蒂芬妮·格里沙姆是本届政府的第三位白宫新闻发言人,也是最神秘的一位。任职的近九个月里,她从未举行过任何一场新闻发布会。据《纽约时报》透露,因与特朗普幕僚长马克·梅多斯不和,梅多斯一直想将其换掉。麦肯尼上位后,格里沙姆成了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的幕僚长。
    更像是一场“秀”

        19世纪80年代,《华盛顿明星晚报》记者威廉姆·普莱斯开始尝试在白宫外采访进进出出的人员,并将这些故事整理成名为“在白宫”的专栏。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报社派遣记者“蹲点”白宫,最终形成了一种新报道形式。
        1898年左右,白宫开始允许记者进入室内并为他们开辟专门区域用于采访。西奥多·罗斯福1902年下令建造白宫西翼时,甚至特意要求设计者为记者团建造一块永久场地。
        富兰克林·罗斯福任职期间,斯蒂芬·厄尔利成为第一位专门和媒体打交道的白宫官员。上任后,厄尔利可以不受限地接近总统,并享有酌情向媒体透露信息的权力。此外,他还成功说服罗斯福一周举行两次总统新闻发布会。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第一个任期内举行了超过300场总统新闻发布会。每次发布会前,厄尔利都会帮其预测可能被问到的问题,给出合适的答案,甚至安排特定记者提问特定话题。由于厄尔利的工作态度和白宫新闻发言人日益增高的地位,他通常被人们看作美国第一位白宫新闻发言人。
        回到现在,麦肯尼上任后因其与特朗普口气相仿,迅速成为媒体的众矢之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也渐渐指向麦肯尼本身:“你是否愿收回之前的言论?”“为什么整个场地只有你不戴口罩?”
        前不久,CNN更是挖出“陈年往事”,称麦肯尼在成为特朗普坚定的支持者前,曾批评当时还是总统候选人的他“种族主义”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候选人”。面对媒体质疑,麦肯尼一如往常平静。“我在那段时间一直看CNN的报道,幼稚地相信了他们。”她回答道。
        总之,美国媒体感叹,现在的白宫新闻发布会更像是一场“秀”,像以前那样谈论严肃问题的空间反倒变得越来越小。(据《看天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