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老兵与1200件抗战文物的红色情缘

  • ■ 宋捷

        8月15日,骄阳似火。
        比天气更热的是我军一等功臣、6级伤残军人秦龙清一颗火热的心。当天是日本无条件投降75周年纪念日。这位69岁的退役老战士,拄着拐杖在家乡江苏南通通州区刘桥镇慎修村,在他呕心沥血筹划多年的南通三官殿革命历史展览室,给几批参观者讲述了抗战文物经历的那些铁血岁月。
        发行于1927年至1949年的战斗勋章和纪念章,苏中抗战时的军号,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夏征农使用过的墨盒、子弹盒……
        200多件红色文物,都来自秦龙清半个世纪的抢救和收藏,再现了鲜为人知的红十四军和新四军在江海大地浴血奋斗的光辉历史,也坦露出这名退役伤残老兵深深的家国情怀。

    一等功臣的红色情结

        老秦的红色收藏情结,源自他的少年时代。他的养父吴广汉早年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十分珍惜这一段红色历史,经常给养子讲述和刘桥三官殿有关的革命故事,并让他从小留意珍藏相关物品,叮嘱他长大了要传承下去。秦龙清幼小的心灵里,就此埋下了一粒种子,生成着一个梦想。
        1970年,怀揣一颗红色的梦想,秦龙清参军来到军营,并在部队大熔炉里健康成长。1974年初春,秦龙清在去国防工地途中,偶然发现通信故障,工程爆破讯号无法发出。在气候和环境极其恶劣危险的情况下,他独自攀上高空,排除了故障,并及时发出工程爆破警报,避免了一起重大人员伤亡的事故。而他因受电击从高空摔下,虽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因伤势太重,身体多部位受伤腿部致残,为此他荣立了一等功。
        1976年,秦龙清从部队退役。他从养父手中接过了一批宝贵的文物,并承诺一定会将它们妥善珍藏。从此,他走上一条漫长的红色收藏之路。

    历尽坎坷的红色之路

        对于养父的红色嘱托,秦龙清是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的。他没有想到的是,扛起抢救和收藏的使命,自己几乎投入了半个世纪的心血。
        这段难忘的红色寻访之路注定是不寻常的。为了追寻一位抗日团长的史料,他曾独自一人背着行囊,拖着伤残的双腿,只身一人拄拐到闽南山区寻访。对一名腿部残疾人来说,爬山是一件艰难的事,他实在疲惫不堪,便在半山腰上一棵大树下靠了一夜,第二天天亮后在一名村民的帮助下终于成功登顶。这次探访,不仅获得了珍贵的史料,还带回一个写有“北上抗日”红字的白色瓷盘。但好事多磨,下山时由于腿脚不便,加上山高坡陡,一不小心滚下山跌昏过去,幸亏被一棵树挡住,才没有出更大的意外。
        多年来,为了抢救“三官殿”的史料,秦龙清走访过许多在南通地区战斗过的革命老前辈,足迹遍布江苏、上海、北京、江西、四川、福建、山西、辽宁、湖北、内蒙古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委屈,他都不吭一声。功夫不负有心人,秦龙清凭着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信念,收集到几百幅照片和近百万字的文献资料。他凭着自己的一片真诚和赤诚,收藏到一些红色纪念物品。
    与时间赛跑的红色工程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从一件红色文物到上千件,是量的积累,更是爱的升华。秦龙清每每伸手抚摸、擦拭,仿佛是在触摸着那段鲜红历史。
        这段鲜红的历史已经过去了70多年,好多当事者已经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见证者即使还健在,也到了风烛残年,都是耄耋老人了。秦龙清满怀一种和时间赛跑的姿态,忘我投入到这场无声的战役。
        2019年5月下旬,老秦和一直默默支持他的老同学宋子华结伴,去曾经担任过南通市委书记等重要职务的刘桥老乡朱剑家里,请朱老口述一段抗战时期的珍贵历史。那一天,朱老侃侃叙述了好多故事。本来相约次月继续做访谈的,孰料一个月后老人家就不幸辞世。就在同一个星期,老秦还为另外一位抗战老战士李志坚做了口述史。如今,李老也撒手人寰了。
        秦龙清动情地说:“再不去抢救发掘,许多革命前辈就不在了,这段历史可能就要湮灭了。所以必须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
        多年来,他的义举感动了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亲身经历者及其红色后代,他们捐献了不少抗战时期的生活用品和珍贵照片,还口述了众多可以传世的故事。
        与此同时,老兵秦龙清的“红色工程”,得到各级领导特别是刘桥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他们想方设法为老秦解决后顾之忧。2018年8月,崇川区委宣传部全力协助举办了以南通三官殿光辉革命历史为主题的“南通地区抗战革命文物藏品展”;2019年9月,素有“红色师范“之称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开辟图文中心大楼近一个楼层为“南通三官殿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南通三官殿抗战革命光辉历史展”,以传承学校红色基因,丰富、补充、拓展学校革命传统教育的资源和内涵。新华社、解放军报、半月谈杂志、中国军网、国防时报等诸多媒体专题报道。这一切,进一步拓宽了秦龙清收藏革命文物的视野,也更加坚定了秦龙清传承优秀文化的信心。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家里,老秦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对红色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感动了自己的夫人、儿子、侄子等亲人,他们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抢救红色历史的工程。儿子秦飞在学校当老师,一到节假日就帮助他整理文物资料、建立数据库、拍图片。
        这位痴心不改的退役伤残老兵,为了他挚爱的红色收藏事业,永远在路上。(据《南通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