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解密
世界最大石油储备国为何深陷困境
-
回家种菜 丁贵梓
委内瑞拉政局再陷动荡。当地时间8月2日,委内瑞拉27个反对党联合抵制将于年底举行的新一届议会选举,以反抗选举舞弊行为,实则拒绝承认2018年胜选连任的马杜罗政府。此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委内瑞拉上半年石油出口下降28%,逼近70余年最低水平;前5月累计通胀率达295.9%,930万人面临严重粮食危机……回首上世纪中期,委内瑞拉石油出口量居世界首位,GDP名列前三十。2010年,委内瑞拉石油储量达到2965亿桶,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加上尚待开发地质储量,其全部储量相当于整个中东石油储量的一半。那么,这个本应坐在油田上尽享能源红利的国家为何深陷困境?
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
委内瑞拉位于南美洲北部,地处热带。从地形上看,全国可分为4个区域:西北部:马拉开波盆地。这里河流密布、渔业发达,是委内瑞拉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在马拉开波湖东岸,油田井架林立,坐落着全国最大储油产油区,石油储藏量和产量均占全国70%以上。北部:安第斯山区。北部山区仅占全国总面积的16%,却集中了委内瑞拉的主要城市和工农业中心,首都加拉加斯就在此区域。中部:奥里诺科平原。中部平原地广人稀。西半部的大片草原是天然畜牧区;东半部是奥里诺科河冲积形成的三角洲,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重质石油,是委内瑞拉第二大石油产区,博利瓦尔油田(世界十大油田之一)就在这里。东南部:圭亚那高原。这里森林与草原相间,富含铁、金、铝矾土等矿藏;地势落差大,多险滩瀑布,水力资源丰富,集中着主要的钢铁厂和大型水电站。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予委内瑞拉无限的发展潜力。1878年,塔奇拉州钻出第一口油井,委内瑞拉成立第一个石油公司,日产原油10桶。此后,因工业化高速发展、石油需求大增,西方资本竞相介入委内瑞拉石油工业。整个20年代,委内瑞拉石油产量增长近200倍,出口额增长约116倍。1926年,石油出口超过农产品出口,推动委内瑞拉走进“石油时代”。从外国人手中夺回胜利果实1811年,委内瑞拉宣告独立,1830年建立联邦共和国。独立后至20世纪中叶,委内瑞拉长期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军政府垄断国家资源,打压农业大地主、劳工和新兴企业家集团。1945年,代表劳工和民众利益的民主行动党借助军队力量,推翻了戈麦斯军政府。不久,军队倒戈,恢复独裁统治,直至1958年希门尼斯军政府被推翻,委内瑞拉一直处于军事独裁与民主政治的频繁更替之中。在长期的动乱和争斗中,各方势力终于意识到: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牢固掌控全国。于是,他们相互妥协、调和矛盾,形成了“反对军事政变、分享政治权力”的蓬托菲霍体制。1970年代,南美诸国正为动荡所苦,委内瑞拉民主政治发展趋于稳定,定期举行选举,两大政党(民主行动党和基督教社会党)交替执政,被西方誉为“教科书式民主”。此时,委内瑞拉已探明石油储量187.12亿桶,全国1/3土地下蕴藏着石油,石油外汇收入占外汇总收入的90%。然而,政治动荡给了外国资本可乘之机。国外资本实际控制着全国石油产量的47%,仅1972~1974年就获利103亿美元。1974年,民主行动党候选人佩雷斯当选总统,掀起石油国有化改革;1976年,国家开始全面接管石油工业和贸易,日产量保持在220万桶左右。适逢国际原油价格大涨,委内瑞拉石油收入迅猛增加。在石油收入的支持下,委内瑞拉大规模投资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国家工业化进程加速。1950~1976年,委内瑞拉GDP年平均增长率为6.6%,位居拉美第二。能源“祝福”变“诅咒”?
石油给委内瑞拉带来经济繁荣,但同时也悄悄埋下危机的种子。因投入基建战线长、收效慢,70年代末,委内瑞拉财政状况逐渐恶化。1978年,财政赤字较3年前增长近6倍;通货膨胀率达8.9%,政府身负86亿长期外债(现价美元)。同时,委内瑞拉经济增速明显减慢,1980年甚至出现负增长。雪上加霜的是,进入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国际能源需求大幅下降,国际油价连续5年下滑,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委内瑞拉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经济再遭重击。委内瑞拉货币贬值播下了灾难的种子,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10年间,委内瑞拉经济平均增速仅为1.1%,通胀率上涨至84%,失业率达15.4%,8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988年,佩雷斯再度当选总统。严峻的经济形势迫使他改变了政策方向。为换取IMF贷款,佩雷斯接受了美国的“新自由主义药方”,并出台一系列紧缩政策。为吸引更多国外资本投资,佩雷斯对电信、港口、石油、钢铁和航空部门进行私有化改革;同时,颁布“应对贫困计划”,补偿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学生、工人等群体。从短期看,佩雷斯的补救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委内瑞拉宏观经济向好,1990年起GDP连续3年高速增长,通胀得以缓解,外汇储备增加。不过,这些成果多被用于偿还外债,没有惠及广大民众。不仅如此,政府还取消了燃料和生活必需品补贴,引发物价飞涨。1989年年底,汽油涨价90%,食品普遍涨幅在30%左右。社会危机再次动摇政府根基,仅在1992年,委内瑞拉就发生了两起中下级军官政变未遂事件。1994年,基督教社会党元老卡尔德拉上台,他曾尝试摆脱IMF控制,但积重难返,他已无力回天。1996年,委内瑞拉货币不断贬值,通胀率居高不下,实际工资下跌53%,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了30%。最终,卡尔德拉回到了原点——被迫恢复与IMF的谈判,重回新自由主义之路。原来,动了美国的奶酪1998年6月,卡尔德拉黯然下台。“接棒”的,是新生政党“第五共和国运动”领袖,查韦斯。查韦斯是军人,毫无传统政党势力背景,深受南美洲解放者玻利瓦尔影响,反对新自由主义,主张走有拉美和委内瑞拉特色的“第三条道路”。查韦斯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同时,查韦斯政府不断扩大公共支出。查韦斯在任十余年间,委内瑞拉贫困率从49%下降至29.4%。社会问题随之缓和。到2011年底,委内瑞拉探明原油储量2975亿桶,原油产量达300万桶/日,出口210万桶/日,成为世界第5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迎来新一轮“石油繁荣”。重现繁荣却无法掩盖委内瑞拉的“硬伤”——高度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模式。而美国的围追堵截,阻断了委内瑞拉的退路。传统上,两国是彼此重要的能源贸易伙伴,委原油产量的2/3出口美国,是美国的第4大石油供应国,美国在委石油工业部门有大量投资。查韦斯上台后,积极推进石油国有化进程、驱逐国外资本,力图摆脱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石油公司控制,两国冲突日趋激化。一方面,逐年减少对美石油出口,2013年降至80万桶/日,甚至多次公开威胁切断对美石油供应;另一方面,查韦斯积极推动石油输出国内部团结,强化对石油市场的干预,使美国无法再以低廉价格进口石油。为驱逐美国在拉美势力、用能源换得地区话语权,委内瑞拉宁愿每年背负80亿美元损失,将更多的石油低价卖给拉美国家。在政治外交领域,查韦斯依然与美国唱对台戏。查韦斯政府强烈反对美国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计划,联合巴西等国,积极呼吁拉美国家抵制美国的计划。2005年,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被无限期“搁浅”。为抵抗美国势力扩张,查韦斯政府提出“美洲玻利瓦尔替代计划”,加强拉美国家经贸合作一体化,以摆脱美国对地区事务的干涉。同时,查韦斯还积极亲近其他反美国家,如与古巴密切关系,与伊朗签订能源合作协议,与玻利维亚、尼加拉瓜等拉美左翼政府保持联系。美国自然不会甘心“吃亏”,多维出手扼住委内瑞拉的喉咙。其一,打出“能源牌”反制委内瑞拉。委内瑞拉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远高于美国对其能源依赖。2011年,美国首次实现能源独立,积极探索天然气和生物替代能源,将目标投向加拿大,使其成为自己的首要能源供应国,日均供应原油240万桶,是委对美出口量的3倍,而委对美石油出口仍占总量的47%。另一方面,支持委内瑞拉国内反政府势力,企图颠覆查韦斯政权。近年来,委内瑞拉反对派的多次政变和抗议活动皆不乏美国因素。(据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