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背景
“麦卡锡主义”:从未远去的幽灵
-
凌云
在今天的美国政坛,为中国说句公道话需要很大勇气。不久前,87岁的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党人黛安·范斯坦在听证会上说,中国是美国的贸易伙伴,正成为一个受其他国家尊重的国家。这立刻让她成为保守派的攻击目标。有右翼媒体称她是“参议院最有影响的亲华鸽派”,还说“有个中国间谍为她开了20年车”。在美国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之际,另一种“病毒”麦卡锡主义似乎也在以新面目卷土重来。美国封杀华为等中国企业,指责中国留学生为“间谍”,在涉港、涉台、涉疆问题上屡有出格行动,不仅在毒化美中关系,也在美国国内营造涉华恐惧气氛。美前驻华大使博卡斯说:“我们正在重回麦卡锡主义时代。”而那个黑暗的时代,是以“忠诚调查令”拉开序幕的。
杜鲁门遇到“红色恐慌”
1947年3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民主党人哈里·杜鲁门签署了9835号行政令,要求彻查200万联邦政府雇员的忠诚度。这被称为“忠诚调查令”。两年前,二战结束,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对手。当时,一些美国人相信苏联正给美国带来“共产主义的危险”,加上二战后经济不景气,公众充满愤怒和焦虑。随着1946年国会选举的临近,共和党保守派有意煽动起所谓的“红色恐慌”,以取得选举优势。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宣布追查所谓“共产党外围组织”,调查“共产主义者在好莱坞的影响力”。共和党人打出了“要共产主义还是共和主义”的竞选口号,称杜鲁门为“粉红色木偶”,声称“要将共产党员清出政府高位”。当年年底,共和党大胜,自1932年来首次控制了国会两院。舆论认为,杜鲁门很可能在1948年的连任选举中败北。1946年11月,他宣布成立政府雇员忠诚度临时委员会,确定联邦政府的忠诚度标准,并制定程序解雇“不忠者”。杜鲁门要求临时委员会在1947年2月前提交报告,以免共和党控制的新一届国会开幕后,针对政府雇员忠诚度继续大做文章。随后,他签署了“忠诚调查令”。“忠诚调查令”为制度化的“忠诚度检查”建立了框架。联邦政府每个部门都成立了忠诚度委员会,授权联邦调查局对政府雇员进行检查。如果有“合理理由”怀疑其忠诚度,就可以将其解雇。政客们兴风作浪“忠诚调查令”实行之初,国会批评杜鲁门“对共产主义软弱”的调子暂时降低了。然而,1950年前后,事情发生了变化。苏联成功研发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色恐慌”在美国再度掀起,并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进一步升温。1950年2月,在“红色恐慌”的高峰期,来自威斯康星州的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发表了一个演讲,声称自己掌握了205个在美国务院工作的共产党员名单。当记者要求他提供详细信息时,他将这个数字改为57。但这不影响麦卡锡迅速蹿红,并开始针对所谓颠覆活动的疯狂整肃。1953年,他成为参议院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并利用这个职位举行听证会,对被他视为“不忠”的人进行疯狂的指责,使许多人失去工作,且名誉受损。因为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进步记者斯诺、史沫特莱,喜剧明星卓别林等人被迫离开美国。研发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首席科学家奥本海默被认定为“苏联代理人”,安全特许权被取消。科学家罗森堡夫妇则被冠以向苏联提供原子弹秘密的罪名,遭到处死。麦卡锡还将攻击矛头指向二战名将马歇尔,说他在雅尔塔会议中帮助苏联,在中国内战中帮助中共,是“共产主义阴谋的一部分”,最终迫使他辞去国防部长一职。在“忠诚调查令”诞生和执行的过程中,司法部部长克拉克和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起了很大作用。克拉克发布的“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或颠覆性组织”名单,成为“忠诚调查令”的调查依据之一。而胡佛则在“不断敦促总统扩大联邦调查局的调查权限”。在“忠诚调查令”生效后的十年间,联邦调查局对450万人进行了姓名检查,这还不包括每年50万联邦工作的新申请者。如果在姓名检查中发现疑点,他们就会进行全面调查。这种调查共进行了2.7万次,378名联邦雇员因“间谍活动”被解雇,约5000名联邦雇员根据调查结果辞职。更严重的是,地方政府甚至私营企业也比照联邦政府的做法,对雇员进行“忠诚调查”,使打击面进一步扩大。麦卡锡倒了,“主义”还在1953年1月,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麦卡锡的处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国会共和党人利用“反共”话题打击民主党政府的党争因素减弱了;另一方面,麦卡锡挥舞大棒排除异己的做法,也为他自己在政坛树了不少敌人。在公开场合,艾森豪威尔不提麦卡锡的名字。当记者问及麦卡锡时,他总是回答:“我从不谈论个人。”人们将他的沉默视为对麦卡锡主义的默许。实际上,他正在等待机会。但麦卡锡继续飞扬跋扈,在国会以“对共产主义态度软弱”为由阻止了艾森豪威尔提出的美国驻苏联大使等重要任命。1953年年底,麦卡锡将打击目标对准了美国陆军。当时,陆军牙医佩雷斯依照《医生服役法》晋升少校,后来被发现是美国劳工党(一个进步组织)成员,因此遭解职,但麦卡锡坚持要把佩雷斯送上军事法庭,扬言陆军部“被共产党渗透了”。这最终激怒了曾为五星上将的艾森豪威尔。1954年1月,艾森豪威尔的助手们得到了消息:麦卡锡的助手舒恩被美军征召入伍,让他的首席顾问科恩十分不满。在麦卡锡的帮助下,科恩要军方将舒恩从列兵提拔为军官,不要派往海外服役,遭到拒绝后,科恩威胁要报复陆军部长。在艾森豪威尔的支持下,助手们将这件丑闻曝了光,引起轰动。当年3月,共和党参议员佛兰德斯谴责麦卡锡:“他属于哪个政党?他是单人党,名叫麦卡锡主义。”4月,国会就此举行听证会,电视直播,持续30多天。最后一天,议员们全体起立,向陆军代表鼓掌致敬。12月,参议院通过议案,谴责麦卡锡。虽然他保住了参议员头衔,但失去了影响力。1957年,麦卡锡因重症肝炎去世,终年48岁。艾森豪威尔曾经笑说:“麦卡锡主义已经成为过去式。”但这话说得太早了。麦卡锡死后,右翼团体称他为“勇敢的灵魂,伟大的爱国者”。几十年来,麦卡锡主义的幽灵不断返回,华裔科学家李文和等不断遭以“间谍”罪名迫害,就是例子。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校长助理达巍表示,美国学者霍夫斯塔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美国政治中的偏执风格》,谈到美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偏执情况。而麦卡锡主义把这种偏执投射到共产主义、共产党身上。此外,美国人对一个强政府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同时,一些美国人对高科技也特别抱有戒心,觉得有可能会褫夺他们的基本权利。最近美国对中国的偏执,可以说是把意识形态和科技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刁大明表示,当美国要进行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时,需要进行国内动员。麦卡锡搭着所谓“红色恐慌”的背景,塑造了美国政界和军方的冷战决心,形成了全政府、全社会的动员。现在美国也在做这样的动员。但两者还是有区别。当年麦卡锡本人的目标是排除异己来抓取权力。现在美国看起来有全政府的共识,各部门一致对华示强,在这个基础上来实现社会动员。从深层次上看,美国有偏执和反智主义的传统,日子过得好好的,总觉得在某个角落有要颠覆自己生活方式或者价值观的阴谋。所以在美国历史上各种“猎巫”行为层出不穷。(据《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