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战士”:280万国民党军俘虏兵的新生

  • ⊙作者 罗平汉                 

         在三年多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由战争之初的不到130万人发展到1949年取得根本胜利时的500万人,增加了近4倍。当时,人民解放军的兵源主要是两部分人,即土地改革后的翻身农民和国民党军俘虏兵而来的“解放战士”。如果说,全面内战爆发之初,人民解放军的补充主要是动员解放区的翻身农民,那么,到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则更加侧重于解放战士了。

    “俘虏中一切精壮士兵,
    均应争取补充我之部队”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俘虏的改造,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俘虏政策,强调不虐待俘虏,并动员俘虏参加红军。
        抗战一胜利,蒋介石就挑起内战,战争必定会造成人员伤亡,如何在减少伤亡的同时补充发展,除了动员解放区农民参军之外,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对国民党军俘虏的改造,以实现化敌为友、化敌为我的目的。
        1945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曾发出《关于战俘处理办法》,提出俘虏中一切精壮士兵,均应争取补充我之部队;一切官佐均加争取,其愿为我军服务令其服务,如不愿为我军服务或坚决顽抗者,则加以看管教育并令其生产,一律不放回,如果集中看管困难则分散交地方看管教育与生产,以便战争结束时同国民党交换我方之被捕被俘人员;至于老弱病残,则是予以宣传教育之后放走。按照这个规定,国民党军俘虏除老弱病残之外,其余被俘人员一律不予放走。
        同年11月3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俘虏官兵的处理办法》再次强调对“一切俘虏官兵照中央指示原则上均收留教育,反动者监视,均不放走,仅在必需时可考虑放走个别的人”。
        这个政策的目的无疑在于补充自己,削弱敌人。但全面内战规模越打越大,被俘的国民党官佐数量日多,由于释放的人员过少,一方面,将被俘的国民党官佐不分大小全包下来,不但加重了解放区的经济负担,而且需要大量的看管人员;另一方面,也造成国民党方面任意曲解我之俘虏政策,甚至导致有的国民党军官在战争中顽固抵抗。
        为此,1946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对俘虏工作指示》,提出对俘虏的释放或留用应灵活运用,不应消极放走了事。对于被俘的旅级以上军官基本上不释放,进行教育争取;对于团营级军官则送军区教育训练,争取部分为我所用,选择其中比较进步而又愿意回去者,给以任务个别先行释放,其余的除个别极顽固反动或有交换价值者,一律分期释放;对于连排级军官经短期训练后,除可留用者外给以任务即时释放;对于士兵俘虏中的老弱病残、兵痞及不易教育者,进行简单的教育启发诉苦后释放,其余大部分争取补充我军,或选择一部分进行教育后放回做敌军的瓦解工作。
        1947年7月27日,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对俘虏军官处理办法的规定》,提出凡俘虏的国民党军尉级军官经短期训练后,除自愿留我军工作者外,一律释放;校级军官可选择部分释放;将级军官可以个别释放,但须经军委批准;技术人员及有专门技能的人员,如特等射手、炮兵、工兵、通信交通兵、医生等,经过深入的思想教育后,尽量争取为我军服务。
    “我军战胜蒋介石的人力资源,
    主要依靠俘虏”
        战争的第一年是在解放区境内进行。由于我军采取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的作战方针,解放区面积人口有所缩小。
        随着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开始进行无后方作战,开辟新解放区。这时,一方面,经过一年多的参军动员,老解放区能够参军的青壮年已经所乘无多;另一方面,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一个过程,并非新区一建立就可以动员组织农民参军参战,而且新区也因为国民党的多年征兵以及随之而来的“躲壮丁”致使在乡青壮年大为减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俘虏兵改造为解放战士及时补充兵源就显得十分重要。1947年9月13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粟裕电中明确提出:“对俘虏应采取即俘即补方针。俘获后有数天训练,开一个翻身会(吐苦水),即可补入部队。彭习野战军全靠俘虏补充,即用此种方法,而战斗力很好。用此种方法,只要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均有俘获,即能保持兵员的经常状态。”
        从这个时候起,人民解放军的兵源主要将俘虏兵改造成解放战士。
        如果说解放战争之初,解放军的兵源还基本来自于动员解放区农民参军的话,到解放战争中后期,相当多的部队兵源已主要来自于解放战士,有的时候甚至当天俘虏当天就参加解放军,连军装都来不及更换,就调转枪口参加战斗,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部队补入俘虏有些已超过百分之八十”

        陕北一度是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区,这里本来人口就不多,可动员入伍的青壮年相应少,加之这里是老根据地,群众觉悟高,能够参军或参加革命的人大体都离开了家乡,因此,战斗在这里的西北野战军的补充除了其他解放区的支持外,主要依靠俘虏兵,西北野战军中解放战士的比例很高。
        1949年2月8日,彭德怀关于西北敌军动态及野战军部署致毛泽东电中又说:“俘虏兵约占全军百分之八十,连队比例更大,班长绝大多数是俘虏兵,排长副排长亦近半数,连长指导员各军中均有个别。绝对多数是四川人(除四纵外),基本上已成为南方军队。” 
        习仲勋也说:“在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前后,部队的俘虏兵成分不断增多,多数单位占一半以上,有的连队竟达百分之八十。当时,补充到部队的俘虏兵,经过教育都能调转枪口杀敌立功。”
        华东野战军中解放战士的比例也很高。1947年7月19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向中共中央报告说:“去掉俘虏四十万中参加野战军最低估计十万,与自愿参军相等或越过,野战军俘虏兵比例百分之四十到八十。”华东野战军“每一战役后,每个团要补充一千多俘虏兵,俘来后就给发枪打仗。”
        淮海战役时,华东野战军对俘虏实行即俘即补即教即战的政策。“淮海战役开始,华野为三十六万九千人,战役过程中伤亡十万五千人,战役结束时达到五十五万一千人,这中间除整补了几个地方团外,补进的主要是解放战士。”
        一场规模如此大的战役下来,华东野战军总数增加了18.2万人,如果再加上伤亡10.5万,在战役期间参加华东野战军达28.7万人,其中只补充了几个地方团,以每个团按2000人计算,几个团也就是万人左右,这就意味着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大部分士兵成为解放战士。
        解放战士所占比例相对比较低的是东北野战军。但在平津战役后,东北野战军中的解放战士也开始骤增。解放怀来、天津后,补入5万人,北平和平解放后,再补入傅作义投诚的部队十万余人,加上辽沈战役时补充的11万人,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东北野战军共补入约26万起义解放战士。有的连队起义解放战士占半,有的超过了一半。

    280多万国民党军队士兵成为解放战士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俘虏政策完全成功。对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士兵,一个不杀,其中大部分可以参加我们的部队,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国民党军官,经过改造可以为我们所用。蒋介石搞关门主义,我们放回去的国民党军官他也不敢用。我们比他胆大,对他的军官,一部分大胆地用,大部分放回去。放的时候和他订个条件,要他出去做工作,只要做一点工作,对我们就有帮助。”
        1949年7月7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说,三年中,“在敌人所损失的五百六十九万人当中,被我们俘虏的人数达到百分之七十多,即四百一十五万,而俘虏中又有二百八十万变成了解放军。”
        在解放战争中,有多达280多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士兵成为解放战士,又有170余万人部队或起义或接受和平改编,二者相加达到400余万人。因此,解放战争中后期人民解放军的主体已是原国民党军队的士兵。
        通常说解放战争消灭了八百万国民党队,其实,其中的一半被转变成为了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不但给共产党运送了大量武器装备,也“运来了”源源不断的士兵。(据《团结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