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 旧闻
“南北和谈”背后的裂变与交锋
-
⊙作者 周渝
1919年2月,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派出代表朱启钤,南方军政府主席岑春煊派出代表唐绍仪,在上海举行会议,商谈南北和解,是谓“南北和会”。1919年南北和会的主题即是谋求和平统一,其前因还得从裂变之时说起。
“一国两府”局面的形成
1912年民国成立后,发生过两次法统危机。第一次是1915年袁世凯改元称帝,这个皇帝梦虽因举国皆反,以及西南护国之役而宣告破灭,但袁氏暴毙后却给民国留下两个影响深远的问题:其一是护国之役极大地刺激南北矛盾,北洋系的正统性受到损害;其二则是袁氏死后,北洋系再也没有一个能像他一样可以掌控全局的人,逐渐离心。1917年7月1日,张勋利用调停“府院之争”(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国务院”之间的争斗)的机会,宣布清朝复辟,这场闹剧只进行了短短12天,就被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荡平。然而,从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再度出山之时,南北矛盾亦随之激化。段祺瑞于7月15日在北京正式组阁。7月17日,国务院发布对康有为等复辟祸首的通缉令,没想到同一天,云南督军唐继尧也发出通电,否认段祺瑞国务院总理的合法地位——因为段祺瑞拒绝恢复被解散的国会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7月18日,南下的130余名旧国会议员到广州召集非常会议。另一方面,被张勋赶下台的前总统黎元洪死活不肯复任,而依照《临时约法》,副总统冯国璋可以代行总统职权,段祺瑞也表示同意。8月1日,冯国璋入京,与段祺瑞见面亲密如故,并言以后再无府院之争。可没想到,分歧很快就发生。起因是南方与北府的对立越来越尖锐。8月11日,唐继尧通电护法。南方护法的核心就在于重召被张勋非法解散的旧国会,至8月中旬;南下议员虽多达150余人,但仍不足召开正式国会的法定人数。根据孙中山建议,没达到法定人数则称“非常”。8月25日,“非常国会”于广州开会,决议组织护法军政府。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护法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10日正式宣告成立护法军政府,“一国两府”(两府指北京的北洋政府和广州的护法军政府)之局遂由此而成。段祺瑞当然不愿在这个问题上妥协,他认为对于南方的实力派,用武力解决是最有用的。他此时想完成一项伟业——统一全中国。袁世凯死后,全国大约还有三分之二的省份在北洋系的控制之下,只有护国讨袁时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东、广西这六省是北洋系势力所不及之地区。段祺瑞认为,要实现全国统一,向西可由四川入手,中部则要由湖南进军,这也是他频频染指四川、湖南地区军阀混战的主因。南北双方内部都在发生裂变广东护法军政府的成立,对北洋政府是很严重的事件。段祺瑞始终认为,可以当作地方叛乱来处理,他要冯国璋下令通缉孙中山与“非常国会”议长吴景濂,而后发兵讨平“叛乱”。但冯国璋却不同意段的意见,他认为南北问题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这是自冯国璋代理大总统以来与段祺瑞发生的第一个分歧。由于冯国璋不肯发布命令,北洋政府只能由北京监察厅以“背叛民国”罪提起公诉,由司法机关行文全国,对孙中山等人进行通缉。作为“礼尚往来”,护法军政府也发布了对段祺瑞、梁启超、汤化龙、倪嗣冲四人的通缉令,以资报复。实际上,南方护法军政府也非铁板一块,首先是孙中山当选大元帅之后,军政府选出唐继尧、陆荣廷担任元帅,但两人通电不受元帅职。广东督军陈炳焜则发表声明说,冯国璋代行总统合法,但段祺瑞未经国会而复任国务总理不合法,所以,他反段不反冯。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微妙的局面,南方护法军政府因抵制北洋政府而成立,但因其自身又不受滇、桂、粤三省地方实力派支持,故而辖地不出大元帅府。北方北洋政府大总统冯国璋虽欲以和平方式进行调和,实现和平统一,但因处处受段祺瑞反对,亦只能被迫签署通缉令,激化与南方矛盾。在南北两府对立之局形成时,南方与北方内部都在发生着裂变。早在护法军政府尚未成立的1917年8月22日,段祺瑞见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时,就表明了武力统一全国的想法。应该说段祺瑞的想法是务实的,国家只有在完成统一的前提下,才可能谋求更大的发展。南北两府对立的十年间,中国在国际上合法地位受到影响,也给列强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是活生生的教训。但段祺瑞的问题在于过度自信,首先是对北洋军战斗力的自信,认为南军不堪一击。其次是对北洋系内部的不同声音没有足够重视,过于独断。虽然冯国璋代理大总统期间,所谓的直系和皖系还没有如后来那般泾渭分明,但两人在对南方问题上已存在明显分歧。段祺瑞的武力征服路线很快陷入困境,他派遣入湘的大将傅良佐在湖南受到抵制,于是,段祺瑞密令第8师师长王汝贤为湖南军总司令,第20师师长范国璋为副总司令,直接武力开进湖南。第8师是段祺瑞讨伐张勋时的主力部队,没想到正是这支被他视为基础武力的部队,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王汝贤与范国璋两师长于11月14日发出停战通电。这封通电无异于给段祺瑞当头一棒。随之,湖北督军王占元、江苏督军李纯、江西督军陈光远秉承冯国璋的意思,联名发表通电,主张撤军并停战,和平解决国内纠纷。可以说,段的“武力统一”政策引发了新的府院之争。段祺瑞为避其锋芒,向冯国璋请辞。和平破灭与“五四运动”几乎同时发生段祺瑞虽然受挫,但并未放弃武力统一南方的想法。他辞职后很快复出,于1918年3月29日再次组阁,阁员陆征祥、段芝贵、钱能训、刘冠雄、曹汝霖、吴鼎昌等人,几乎清一色的段系军人和政客。而且这次内阁也未经国会通过,段祺瑞靠着新内阁在与冯国璋的暗战中很快占据上风,再次强行推行其武力征服政策。紧接着就是以3月7日成立的段系团体“安福俱乐部”成员为底子,全方位渗透北京政府。而后,在段祺瑞授意下,北洋政府进行新国会选举,这次选举遭到粤、桂、滇、黔、川五省的反对,而湘、鄂、陕三省陷入战乱也无法参加,故而参与选举的仅14个省。最终让徐世昌以425票当选总统。此时,南方的护法军政府也发生了巨变。孙中山名义上虽是大元帅,但手中没有嫡系部队。12月,唐继尧、陆荣廷未经孙中山同意,擅自在湖南、四川前线宣布停战。紧接着,原先与孙中山联名倒段的岑春烦等人,也开始在军政府内部排挤孙中山,坚持北伐的孙中山于1919年7月愤然辞职。和平已成国内主流。说来讽刺,南北和会召开前夕,各方势力的角逐、列强的干预、名流的呼吁举国上下沸沸扬扬,但和会正式召开时,却拖拖拉拉、效率低下,甚至缺乏诚意。陕西靖国军问题是和会遇到的第一个障碍。陕西靖国军本身也是扩法运动的产物,尤其是于右任出任靖国军总司令后,该军声势大振,陕西也成为南北双方重点争夺的地区。南北和会正式召开后,共举行了五次会谈,而这五次会谈的核心都围绕着陕西问题的解决方案讨论。此事一直悬而未决,引起南方强烈不满,议和因此中断。没过多久,陕西战事又起,北洋军对于右任发起进攻。直到3月30日,陕西交战双方在调停下停火,和会才得以继续。4月9日,和会重启,南方唐绍仪直接抛出最为敏感的国会问题。从陕西问题到国会问题,北方代表都面临一个尴尬处境,即尽管代表们自身有和平意向,但这个代表团中,大多数人属段系或是依附于段系。到5月初,正逢北京政府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举国皆愤,“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南方代表唐绍仪见和议久拖不决,索性乘着这个机会,把巴黎和会的中国焦点——山东问题和南北和谈的核心——国会问题抛出。5月13日,广州护法军政府和议代表团集体辞职。次日,北京政府和议代表团集体辞职。南北和议以谈判破裂而告终。和平梦的破灭与“五四运动”几乎同时发生,有不少人就此投身于民族觉醒、社会变革的洪流之中。(据《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