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重善谋,慎不轻举

  • ■ 范毅 郭建忠

        1948年,东北野战军奉命攻打锦州。为了实现把部队以隐蔽的方式运送到锦州进行决战的重要企图,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持重善谋,慎不轻举,并不提前公布作战部署,组织部队大规模佯动,摆出兵锋直指长春之势,以此来迷惑误导敌人。同时,秘密组织人员口头传达隐蔽南下作战的命令,并且要求师以上的无线电台在部队开始向南行动后一周,仍留原驻地,继续和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的电台保持联络,给国民党军展示一种我们按兵不动的假象。另外,命令已在锦州的部队在国民党军眼皮子底下向北边的长春进发,以此来显示东北野战军并不选择锦州开战,实则夜间再乘坐火车悄悄返回。为进一步达成误导国民党军飞机空中侦察的目的,刘亚楼要求部队一旦遇有空情,立即原地向后转,由向南转为向北,使敌机的侦察失真失效。正是由于刘亚楼谋划在先、周密细致,对每一个可能暴露企图的细节都进行了慎重考虑,对每一环节都做到了精准把控,才令国民党军判断失误,错失良机。等待国民党军有所察觉,却已大势已去。古人讲:“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又有“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图者失”的论断。可见,未雨绸缪,通盘考虑,慎之又慎,不盲目自信,不轻易行动,找准时机,进退自如,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持重应注重“进退有据”。持重待机,谋定而动,假如只知进而不知退,就像只会刚不会柔,也如只懂强而不懂弱,往往会走入误区。正确的做法是紧紧围绕具体情况的发展趋势,把柔、弱、刚、强四方面结合起来,运用得当。
        《三略》中就有此类表述,指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并解释说:“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因此,我们在持重谋划、通盘考虑时,应注重“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把这些统筹兼顾,用其所长。牢记单纯用柔、用弱或者只是用刚、用强,都必定会陷入进退无据的境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讲:“善用兵者,推此三义而有六焉:以诱待来,以静待躁。”强调的是以沉着冷静的姿态,选择对手浮躁不安时果断出击,掌控住动荡的局势。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进退有度”的基本遵循,如果随意盲动,一不小心就会“大意失荆州”。
        持重应做到胜不骄惰。《百战奇略》胜战篇强调:“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曰:既胜若否。”就是讲,临敌作战,假如我军取得胜利而敌人被我军击败,切不可因此而骄傲怠惰,而应当日夜严加戒备以防敌人再次攻击。即使刚刚打了胜仗,也要像胜利前或者并没打胜仗那样,时刻保持高度戒备。这里,无不体现出胜不骄惰,败不馁颓,坚持本我,稳扎稳打的思想。持重远虑,胜不骄惰,不仅体现在“既胜若否”,而且体现在“既胜”之前更需谨慎决策,如果“未胜”就自认为“已胜”,把“既胜若否”错误地当做“既否若胜”,就会盲目自信,最终也会被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在兵力方面,前秦军队占尽优势。决战前,苻坚趾高气昂地率领前秦军队临近江水,他甚至大放厥词说:“假如下令让所有士兵将自己手中的马鞭投入江中,江水将会被阻截。”这段话就是“投鞭断流”典故的出处。晋军与秦军对峙于淝水两岸,前秦的将领们都向苻坚谏言说,应选择更好的地方进行决战,或者于淝水畔阻击晋军。他们都认为这才是上策,但苻坚没有经过太多思考,简单地认为组织军队后撤,等待对方渡河秩序混乱之时,率兵出击,对方必定毫无防备,胜利唾手可得。春秋时期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正是由于没有半渡而击,才落得惨败。可是,苻坚的骄傲注定要付出代价,因为率晋军作战的谢安和谢玄同样熟读兵书,自然也懂这其中的关键所在,早已有所准备。苻坚组织大军刚开始后撤,晋军先锋渡江立即发起攻击,最关键的是,谢玄早已安排之前投降前秦的晋将朱序率部在前秦军队阵后大声呼喊:“秦军打败了!”前秦将士本就不明白苻坚的用意,听后都信以为真,军队后方顿时大乱。前秦看似强大的军队实则是外强中干,此时已无斗志可言,在晋军的冲击下,纷相践踏,一溃千里。苻坚兵败身亡,晋军大获全胜。由此战可以看出,谢安和谢玄胜在持重善谋,既“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又“不存小察,弘以大纲”,精准把握住了取胜的关键点。苻坚本想趁晋军渡江秩序混乱时出击,可他狂妄自大,低估了对手,从没想到谢玄计高一筹,通过安排降将扰乱军心的方法,在晋军秩序没有混乱的前提下,令前秦军队已经出现混乱,成为整个淝水之战的关键点。苻坚没有慎重考虑清楚半渡而击取胜的关键点是什么,这造成了所谓“妙计”成了“盲从”。看不清本质,抓不住关键点,贸然作出决策,只有用谋的“形”,没有取胜的“实”。反而使自己的“套路”被对方掌握的一清二楚,缺乏稳重之气,轻率地沿着对方熟悉的老路走,未战却失了先机。
        《老子》中讲:“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寓意是谨慎小心,坚持始终如一的慎重而不妄动,这是慎不轻举的精髓。持重善谋,慎不轻举,对成败得失至关重要,不可不深入研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